成事的关键:一定要具备战略思维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个关乎企业生死成败的关键——“战略思维”。
有人说,长产业链是一把“重剑”,用得好,所向披靡;用不好,反伤自身。日前,一家团餐企业就正面临这样的困境:他们怀揣“从田间到餐桌”的理想,布局了农场、配送、餐饮的长产业链,结果管理跟不上,农场持续亏损,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
这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是“战略的模糊”。
我们常说,战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败。没有战略思维,就好比手持重剑却无剑法,空有一身力气,反而容易伤了自己。
那么,如何建立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的第一步,是看清你究竟要走哪条路:
第一条路线是基于需求,基于市场。针对需求和市场,企业看到了一个别人没看到的需求,然后组织资源,去满足那个需求。
第二条路线是基于现有的资源,然后企业再去为资源找市场。
比如创业初期,很可能是我们有某种资源或者某种关系,所以会思考如何把这样的资源能够兑现。为此,我们就可以开发一个产品,面向某个市场,这是一条战略路线。还一种战略路线是创业初期我们看到了某种机会,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再组织起资源。
这两条战略路线都可以。但如果两个我们都要,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选择一个重点,到底是为了满足这个直接客户的需求,还是为了把现有的资源能更好地利用好。
这两条路都可以走通,但最怕的是两条都要。资源有限、心力有限,若贪多求全,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就像那个团餐企业,既想守住“田间到餐桌”的理想(基于需求),又舍不得放弃已有的农场和配送(基于资源),结果两头落空。
战略思维的核心,是先问“为什么”。
举个例子:
假如一个酒店把一个大厅交给你经营,你怎么办?
你可以自己办活动、做餐饮,把大厅资源盘活;
你也可以转租出去,每年收5000万租金,再用这笔钱成立基金会去帮助人。
两种做法,背后是两种战略意图:
前者是为了“深度经营”,后者是为了“价值兑现”。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无论做任何经营决策,我们要想明白,到底要干什么?
如果我们的理想就是做团餐,而且要建设一支与众不同的团队,还要确保公司的整个产业链对这个团餐是高度的支持,那这样支持的结果会是团餐的成本会比较高。所以,要找到能够受用我们团餐的那个客户群,也许是政府部门、也许是大学、也许是军队,终归我们要找到和企业产业链资源相应的客户群,才能破解我们面临的难题。
如果我们不能破解这个难题,那么,可能就要重新思考,在未来的十年,假如这个世界任由自己选择的话,我们最想做的是什么?
比如,我们希望做一所学校。如果做学校成为我们的战略目的,那就不要被团餐和产业链拖得太久。我们可以选择跟别人合作,让他人来承担我们的一部分资源,然后我们做成一个走进田间地头的学校,把整个观光农业变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那么我们同样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
因此,无论做任何经营决策,都要先明确战略意图,就是我们到底想干嘛?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儿?这个战略意图是否有机会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战略意图清晰了,资源才会为你让路。
光有意图不够,还要有与之匹配的“原理原则”。
什么是原理原则?
就是你的行为准则,你的“天理”。
比如:
如果你的战略是“做高端团餐”,那么你的原则可能就是“不计成本保障品质”;
如果你的战略是“最大化利用农场资源”,那么你的原则可能就是“轻资产、重合作、快周转”。
没有原则的战略,是空中楼阁;没有战略的原则,是无头苍蝇。
因此,每个战略意图都有与之相应的原理原则,当我们想清楚了战略意图和原理原则,做事情就逐渐清晰起来。否则,我们会就事论事地忙着,不仅难达到想要的结果,而且会忘掉了事情背后的本质。
作为企业经营者,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具备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先把它变成这八个字:战略意图、原理原则,然后不断地分析再分析,事情条理就会清晰起来。
因此,企业产业链过长,本质上是我们没有从战略维度上进行更本质的洞察。如果我们确立了经营企业的战略目的、原理原则,产业链过长的问题,就会在这种系统的分析中,找到适合企业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