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一变,市场一片

正文口述:董志明(董家大院创始人)
整理:基于采访实录
有的人的一生,就像那不肯停歇的飞鸟,穿越风浪,也在风浪的淬炼中一次次重生。
他折腾、拧巴,却始终向着光飞去——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我是董志明,北京董家大院的创始人。在很多人眼里,我现在可能是个“成功”的餐饮人。但说出来您可能不信,我曾经是个“叛逆少年”,甚至在小有成就的时候,一度想把自家饭店给“炸了”。
我是地道的北京孩子,家里排行最小,尤其父亲四十多岁才有了我,是所谓的“老疙瘩”,从小被宠大。那时候我家条件好,我爸待人仗义,我脑子灵,说话也招人爱听,街坊邻居都喜欢我,都对我很好。喜欢交朋友,不管大人小孩儿都喜欢我。在我心里,我认为世上没有坏人,都是好人,特别单纯。因为脑子灵,心就不静,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就不踏实学习了。不好好读书,父母不愿意,拿皮带打,恨不得把我腿打折,那我也要往外跑。
1986年,我十二岁,我父亲辞职创业,我就辍学跟着他做生意。那一年,我们家就是万元户,1996年,我们成了百万元户。
2009年,我父亲去世,我的人生走了下坡路。用北京话说,我那会儿像个“败家子儿”,很快,把家底儿都快挥霍空了。现在回想起来,最痛苦的不是穷,而是那种“虚无”的感觉——人生没了方向。
父亲的离世,对我打击巨大。对父亲,我心中始终有愧。感觉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没有活成他希望的样子。35岁的我,用了半年时间去“修心”,寻找人生方向。有一位贵人告诉我,做一些你喜欢的事儿,你想做的事儿。
我想做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指向我的父亲。我想弥补对他的亏欠,更想传承他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

父亲在做生意之前,是一家国企的食堂管理员,在企业里负责5000人的餐食。他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别人夸他做的饭菜好吃,给他点赞。
父亲为人仗义,容不得别人受委屈,容不得别人吃亏。80年代,他捡了两万块钱,他拿着钱就在原地一直等着失主来找,把钱还给失主。单位分房,他从不去争,总说不要,说家里人就愿意整整齐齐在一起。所以我们家一直几大口子人,住在大杂院里。我身上有我父亲的影子,我从小就愿意帮助别人,不计较,见不得别人吃亏,也见不得别人不好。
当我想到父亲的点点滴滴,我心里十分笃定:我要干一件父亲喜欢、我也喜欢的事——餐饮。
那时,我就有个简单的战略:一年开一家店,五年开一个生态园,十年后我就退休修行。定好战略,我想,这就是我的使命。没想到,两年半我就建成了生态园,超了预期。

那时候,我们团队都是亲友团,靠感情管理。但规模一大,人性就经不起考验了。我每天都像消防员,到处救火,内心充满焦虑和无力感。
最要命的是,我和我爱人之间经营理念出现了分歧。早年,我说了算,她执行,默契无间。后来她在这个行业里越来越精通,她的想法常常和我不一致,两人俩意见,我俩就开始“争”。经营理念不一致,也影响到家庭关系,那段时间,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我觉得没意思了,甚至赌气想过:“这饭店,我都想给它炸了,不干了!”
我爱人是很好的人,我们两口子可以说是非常善良。但经营理念不一样的时候,互相拉扯,就很内耗。她想做的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但不支持就是障碍。因为我不笃定支持她,她也不敢落地去做。我想做的,她不认可。
其实,我不怕穷,因为我到哪儿都有朋友。但我受不了这种内耗和拧巴。我知道,我的认知到顶了,企业也到天花板了。


转机是朋友们“逼”我走进润泽园教育的课堂。他们说:“你别忙在‘事’上了,得在‘心’上成长。”
我那时候对“忙在事儿上”是有体会的,但对“心上成长”没那么清晰。为了给自己、给企业找到出路,我报名了课程。
没想到,那三天的「战略领导力」课程,对我而言是一场“认知地震”。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像在说我的前半生。我看到了自己的“错知错见”和“无知”。我心里很受触动,心里积压多年的亏欠、不甘和迷茫,全都涌了出来。
我“认账”了。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内心壁垒坍塌的声音。我意识到,过去那个自负、封闭的自己,才是企业真正的天花板。过去我不学习、不读书,全靠自己的那点经验和评判之心做事,路当然越走越窄。我学到了八个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告诉自己,要“简单、听话、照做”。
我的心变了。从只关注别人的对错,变得愿意“反求诸己”,找找自己的原因,我是哪个念头不对了还是怎么样;从焦虑于具体事务,变得能够静下来思考本质。我和爱人的关系也变了,从互相争执到共同学习,形成了强大的“橐龠场”。我的话她听得进去了,她的建议我觉得很有用了,彼此感受到了“志同道合”,而不是一方压到另一方的“和谐”。
三天泡下来,我还收获了使命、愿景、价值观。原本对企业我都没有什么想法了,就想退休了,学完之后,我想,这个时候退休怎么行?那些只为自己的想法,都是小我。我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家”。每个人都有家,每个企业也是一个家,就是一个小花园。我们还有国家。如何把小花园的墙推倒,变成大花园,让百花齐放。我那种家国情怀、对餐饮的使命感就被激发起来了。
通过学习,我才知道,以前真的是没有活好,没活好,幸运的是,现在我还在好的路上,在越来越好的路上。


心上的转变,很快体现在了事上。当别人都在抱怨市场环境不好时,我们开始逆势扩张,一年多开了11家店,现在马上要有22家店。别人都好奇我是怎么洞察到商机的?
1. 洞察本质:“极致性价比”就是最大的商机
我悟到了餐饮经营的本质,就是“极致性价比”。所以,别人在绞尽脑汁“降本增效”的时候,我们却反过来“提升品质”。我们用“半价思维”去选址、装修:我选址,贵了不干;我只干我能干的事儿。别人装修可能花五六百万,我花三百万。但在食材和顾客体验上,我们无限投入。
比如我在望京的店,旁边两家客单价分别是300和500元,而我家是100元。但顾客来我这里的感受、环境、菜品的视觉效果,一点儿不比那单价500的差。顾客会想:“在这感觉像吃了200块钱的感觉,你怎么才收我100?”这就是极致的性价比,让人没有拒绝的理由。
2. 战略选择:农村包围城市,做“夹缝”里的王者
我一直在践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我的店大多在北京六环。我的店在城里可能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但在环路外面,我很有优势。因为在环路外边的店,往往都没有精细化。但百姓同样有对高品质餐饮的“柔软刚需”。比如,别人不爱干家常菜,觉得来钱慢、太苦。我偏要干,而且要做到这个区域的头部。
所以,相比较而言,这里竞争少。就像地铁站,两边电梯很挤,中间的步梯虽然慢,但很稳。我就在这个“夹缝”里深耕,练内功。当我亮剑时,别人很难干过我。
3. 道术结合:心法引领,干法保障
我们不仅学“道”(心法引领),也学“术”(干法保障)。我们用“道”来统一思想、激发愿力;用“术”来建立标准、规范流程。公司总部扁平化管理,一切项目制、数据化。“道中有术,术中有道,道术结合,水到渠成。” 这就是我们能快速复制、又不走样儿的根本原因。
结语:人生就是利他,活着就是幸福
有人问我,为什么能一直有这么好的状态和能量?我想说,因为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就是利他。
我父亲当年捡到2万块钱,愣是等着还给失主。这种“愿意让别人好”的善良,影响了我。现在,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成就我的团队、我的顾客、我的同行朋友。
我曾经在生死线上捡回两条命,所以我深知,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根本。我不争,也不贪,只管做好自己,挣该挣的钱。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时,整个世界都会来帮你。
从“想炸了饭店”的绝望,到带领22家店逆势增长的笃定,董志明的故事,远不止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个关于企业家“心力”成长的鲜活样本。
当他把目光从外部的对错纠葛,收回至内心的“反求诸己”;当他将经营的标尺,从弥补对父亲的亏欠,升维到“人生就是利他”的人生哲学时,他便完成了一个关键蜕变。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生意人,而是成为了一个“造风者”——在人人抱怨市场寒流时,他凭借对“极致性价比”的本质洞察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清醒战略,为自己和行业创造了一片增长的新风域。这印证了那个朴素的真理: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往往与人心相通。
董志明的征程,生动地诠释了“认知一变,市场一片”。这条路,难在它要求我们不断打破旧我,向内追寻;但它也无比正确,因为它通向的不仅是事业的蓝海,更是一个丰盈、开阔、幸福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