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对了,就没有白走的路”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却成了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焦广俪听到这首歌时,心里一阵发酸——多少经营者在创业的路上,正是这样一路跌跌撞撞。
作为一家药企的掌舵人,原料、研发、设备,她样样不缺。可越是资源丰盛,路反而越乱。
前几天,朋友转给她一条新闻——某知名品牌推出了黄芪面包。
她愣了几秒,忍不住感叹:“连百年药企都在重新定义自己,行业真的进入了‘零食化、食品化’的时代。”
风越刮越急,浪越推越高。
所有人都在向前跑,却鲜有人停下来想——我们跑的方向,究竟对不对?
企业的“卷”,卷的到底是什么?

焦广俪所在的大健康行业,正从“治已病”走向“治未病”。
她想让企业从药品延伸到“药食同源”,让中药真正走进日常饮食。她认为方向没错,但现实中每一步都走得艰难——项目推进卡壳、供应链争论、团队犹豫不前。
她怀疑: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努力,却依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10月,在「战略领导力」课堂上,老师讲到企业常陷入的几个战略难题。焦广俪立刻坐直了身子,“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找到客户的痛点,并聚焦企业真正能解决的问题。”这几句话,像针一样扎进她心里。

庆大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焦广俪
她反省自己:“太急着往前跑,却没真正听见客户的声音。”
“我到底要解决谁的痛?是客户身体的不适?团队的焦躁?还是我自己对结果的焦虑?”
越想越明白——这些年,她太专注于“做对事”,却忘了“看见人”。
商业的本质,不在产品与数据,而在理解与信任。只有看得清,才能走得稳。
那一刻,她的脑海浮现出许多熟悉的面孔:
那些中年女性,有的步入更年期,有的为孩子熬夜操劳。
她们懂得养生,却在生活的忙碌中忽略了自己。
她们拿着产品问:“我该怎么吃?真的有用吗?”
虽然团队做了解答,可焦广俪心里感到亏欠——“我们卖出了产品,却没陪她们走完真正的调理旅程。”
战略,不只是方向和选择,更是一种关系。真正的战略,是让客户感到被理解、被关心。
焦广俪希望提供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既方便、又能真正调理身体的方式。
她决定走一条不一样的路——不是“卷”,而是“回”。回到初心,回到健康最朴素的愿望。
“我们坚持安全、真材实料,也坚守对中药经典的敬畏心,希望祖国的中药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重新发光。”
当她以更长远的视角回望,这些年的曲折忽然都有了意义:“如果用20年去打磨产品、去建设团队,那今天的磨炼,其实是礼物。”
她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企业做到最后,比的不是速度,而是心力。”她说,
“我们以为了解客户,其实从未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怎样才能看见产品背后的人?

她重新描摹那些日常的场景——家庭药箱里堆满了保健品,却没人知道哪一款真正适合自己;瓶瓶罐罐摆了一层又一层,最终都过期了;人们在追求健康的路上,越走越焦虑。
客户要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被理解的方式——有人告诉他们“为什么吃、怎么吃”,而她更希望,能帮他们重建对健康的信心,“健康之道吾性自足,人人都能实现自主健康。”
“客户关系,不是推销,而是陪伴。营销也是一种疗愈——疗愈客户,也疗愈自己。”
她希望企业能与客户一起打造“健康战略”:关心自己,也关心家人;让孩子更有活力,让长辈更有笑容。
用温柔而真诚的心去链接人心,去关怀一个家庭的健康氛围,比任何营销技巧都更有力量。

五年前,焦广俪第一次接触阳明心学。
“那是一次回到内心的旅程。”她说。
从读十部经典、诵读百遍,到做志愿者、学领导力,再到把所学落地到企业——那些文字与修行,一点点剥去了她的焦虑与急躁。
“最大的改变,是我不再向外求答案。”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她一贯坚持不走捷径,选择干净、天然的原料。
她时常在实验室,反复打样、比对。技术人员劝她:“现在行业都这样做,符合法规就行,没必要太较真。”
她却静静地问自己:“如果我是母亲,如果我是客户,我希望家人吃到怎样的产品?”
一股柔软的力量击中了她。她想起父母多年来关于健康的叮嘱,也想起做母亲后的自己——那些在孩子病中的夜晚,手心的温度,胜过千言万语。
“所谓产品,从来不是一个配方、一瓶粉,而是真诚和信任。我就一定要用干净的原料,不掺一分侥幸。”
团队一次次推倒重来。从原料筛选到工艺创新,他们花了别人三倍的时间,只为让“安心”这两个字,有根可循。
当第一批样品终于通过检测时,她笑着对同事说:“良知,会指路。”
她找到了做企业的“心”。“以前我容易焦虑,现在我知道,只要心稳了,事自然就顺了。”
这种改变,也慢慢延伸到生活里。
有一次,她和先生起了争执。她忍着情绪,没有像过去那样急着辩解,只是安静地听。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沟通不是去“赢”,而是去“懂”。
几天后,丈夫笑着说:“润泽园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爱人。”她也笑了:“其实不是我变了,是我终于回来了。”
她发现,生命的力量,是可以互相唤醒的。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换言之,世界的标准,最终由心来衡量。
她从阳明心学中悟到,当面对行业转型、团队过渡、业务困境时,最该先照见的,是自己的那颗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何行,如何止?
创业的路,从来不易。但只要方向对,步伐与国家同频,就没有白走的路。
谁不渴望从容与笃定?可那些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时刻,恰恰磨砺出力量。
心若安定,脚下的每一步,终会汇成方向。
当那盏“心灯”亮起时,企业的难题、团队的焦虑、客户的冷淡,也都变得不再可怕。
真正的尺度,不在外界的起伏,而在内心的光亮。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