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快活,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常快活,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阳明先生的一位弟子陈九川得了病,卧床不起。
阳明先生问陈九川:“疾病这件事,作为一‘物’,想来也是很难‘格’的,你觉得呢?”
陈九川回答道:“老师,这功夫,确实太难了。”
阳明先生回答:“常快活便是功夫”。
短短七个字,却饱含深意。
功夫是让人感到快活的,如果觉得功夫越做越难,甚至越做越没力量,那可能就有些偏差了。
但是身体不适的时候,为何还能保持快活呢?

每个人都生过病,我们回想一下,哪怕只是常见的感冒,身体都会特别不适:鼻塞、头昏、嗓子痛、四肢酸软,整个人都提不起劲。
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一种烦躁或焦虑的情绪里,觉得哪里都不舒服,做什么都不顺。
但真的是疾病本身带来了这些烦恼吗?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观察自己的念头,就会发现,不完全是。
真正让我们难受的,是对病的不接受,是内心的抗拒和评判。
比如——
“为什么鼻子这么堵啊?”这么堵,让我心里很烦躁;
“什么时候好啊?”让我很焦虑;
“我昨晚都没大休息好,今天还有个重要的会议,会不会影响我的状态?”让我很担心......
这些各种念头交织产生的不良情绪,是带给我们烦恼的真正原因。

阳明先生说的“常快活”,不是让我们强颜欢笑,而是常常回到那份内心的稳定与充盈。
如何回到内心的稳定与充盈呢?
这需要时时观照,时时“格”物。
以病痛为例,但我们要“格”的,不是病本身,而是心中那个“不能接受”的念头。
因为无论接受与否,事实已经发生,抗拒除了增添烦恼和内耗,别无用处;而坦然接纳,即便身体不大舒服,但内心已经不再那么痛苦,该调理便调理,该休养便休养。
这份内心的平静,反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不单单是病痛,生活中的许多烦恼、焦虑,背后都有同样的根源:对现实的不接受。
人生有高光,就会有低谷;有顺利,就会有阻碍。
阴晴圆缺、高低起伏,是自然规律。
当想明白了这一点,把心中“不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执念去掉时,即便痛着,也可以是“痛并快活着”,因为心是自在的。
所以“常快活”,不是无病无痛,而是不执著在病中;不是事事顺意,而是逆境中不被境界所转。
这份从容自在,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安定与澄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