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经营人心

润泽案例   2025-10-28

有一句这样说:商业的终极壁垒,不是技术,不是资本,而是经营者那颗安定而温暖的心。

当行业的寒冬来临,作为企业经营者,你靠什么点燃自己,并照亮身边的人?餐饮人楚小华的经历证明,心若安定,即便在风雪中,也能为团队和顾客开辟出一条温暖的路。

640.png


回望创业三阶段,她发现了什么?

霜降日,南京城已染上深秋的黄。初见楚小华,穿着火红色大衣的她,一头利落的短发,笑容爽朗,充满朝气。那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温暖,让不经意靠近她的人,都在不知不觉间,卸下了心头的寒意。

作为餐饮人,楚小华已经整整走过15个年头。回望过去15年,她感慨万千,“我能清晰看到自己三个不同阶段的成长心路。”


▼ 老板梦:一家小店的生活改善


“我和爱人一直就是做餐饮的,我们99年从学校毕业出来,就是在酒店里面工作,我是前厅,爱人是大厨。” 带着改善生活的朴素愿望和一份“老板梦”,楚小华与爱人在2009至2010年间,开设了第一家店。

“生意还挺好……就觉得生活也不错,赚了些钱,又买了房,买了车,日子安稳。” 在这个阶段,开一家能赚钱养家的店,这一朴素的梦想便已实现。


▼ 建系统:规模扩张与管理焦虑


生意上的成功催生了扩张的想法。

“生意做得一直都很不错,就想着开别的店”第二家店,第三家店,但店越多,她内心的不安全感越强。

“原来你负责一家店的时候,可能你一个人,就是这个店里的灵魂,闭着眼睛你都知道没有问题的,就这种感觉。但是当你要再开第二家、第三家店的时候,心里总有这种没有底的感觉,就觉得好像不知道哪天会爆雷,没有安全感。”

为了摆脱对个人的依赖,她开始外出学习管理体系。“我就觉得要出去学习,要有一定的机制和体系,不能完全依靠我一个人,那样我也会力不从心。我觉得要靠团队,就像人体内的细胞一样,你在与不在都同样在运转。” 

于是,她引入了模块化、机制化的方法,但她发现:“也不是光有机制,光有条条框框就可以了的。现实根本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每个店的经理、厨师长的个性、方方面面都不同,一套系统拿来了,但很难执行下去。”建立系统的过程,反而让她深感“力不从心”。


▼ 找到“道”:心学赋能与安心成长


去年开始学习阳明心学,她找到了系统背后的底层逻辑。“哎呀,我就觉得很多事情的底层逻辑在经典当中真的都有答案。” 她发现,管理的核心并非外在的条条框框,而在于“人心和人性”。

她说,这一认知的转变,让我近两年带团队变得格外轻松,焦虑和困难也少了许多。我清晰地认识到,过去的许多痛苦都源于一种“贪欲”——自己并未付出相应的心力,却苛求团队按照制度、规定流程立刻呈现出完美结果。

如今我明白了,企业如同一个生命,有其自然生长的节奏。当企业只有“三岁”时,就要安心接纳“三岁”的样子,而不能贪求它立刻拥有“九岁”的能力。我不再为我们是小企业,很难制度化运营而焦虑,也不再盲目羡慕那些制度健全的大企业。

我开始通过阳明心学的观照功夫,去看清自己,看清团队,并通过不断地在润泽园进行领导力的学习,去应用到经营管理实践中。这样一个过程,让我找到了内心真正的安定与力量。


640.jpeg

640 (1).png

从“制度管理”到“人心领导”的体证之路

基于阳明心学功夫的领导力,到底如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落地实践的?

楚小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她分享道:


过去,我总认为管理就是推行制度,既然成功企业都这么做,我们照着做就行。可结果总不尽如人意。可能我嘴上会说“问题都在我”,心里却不认同,总想着是不是人的问题,是否该换人、该加强监督。

直到近来,我才真正体证到:问题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我始终从“我要的”出发,而非从“员工要的、能接受的”去思考。我没有真正理解人心与人性。

这个觉醒,让我对“领导力”的认知彻底改变。我深刻体证到,领导力无处不在,不论是与团队沟通,还是和孩子交流,本质上都是对人心的洞察与引导。

我不再只对员工说“要为客人好”,而是让他们从心里感受到“为什么该这样”。

例如,我们开始做短视频后,我引导团队思考:当客人因好评而来,或因差评失望时,我们各自是什么心情?我让他们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声誉都与这家店紧密相连。

再如,我们一直强调“自己不吃的,不给客人吃”。这句话出来的时候,对员工来说就是句口号,他没有真切感。如今我换个方式问:“如果你的家人坐在那个包间,你会怎么选食材、怎么做这道菜?”一句话,就让道理有了真切感。


“硬制度”到“软引导”,带来的改变是根本性的。

以前宣导制度,员工不反对,但也不走心。你说,他们做;你不说,他们就忘。那时我心里常埋怨:“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就做不到?”

而现在,我不再埋怨。我会先想:是我的表达方式不对?还是他们执行中有卡点?当我用发自内心的真诚去沟通,团队的回馈也完全不同,从过去的低头回避,到现在的眼神交流、真心认同。

我终于明白:若我自己都没有真切的体证,又怎能期待团队生出真心?

领导力,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而是基于人性洞察的共情与唤醒。它不是一套工具,而是一种能够感知、并且能够传递的真心。

640 (2).png

知行合一,考验就在一念之间

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谁真正具备客户思维,真正利益客户,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

但是,如何真正发自心底利益客户?我们对客户的真心与真诚,说到底,考验的是我们知行合一的功夫。如何具备这样的功夫,楚小华的抓手是从“一念之间”开始。


640 (1).jpeg


她分享了一个自己亲身体证的案例:


过去总听老人讲“吃亏是福”,但心里并不真正认同谁又愿意主动吃亏呢?直到在实践中一次次体证,我才明白,“吃亏”与“犯傻”是两回事。真正的“吃亏”,是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内心不生怨气。

这个过程,其实伴随着巨大的内心撕裂。

就拿“免费注册会员”这件事来说。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利益客户,客人免费注册,当餐就能省下几十块钱。我们张贴了海报,也培训了团队,逻辑上完全成立。

可当客人用完餐,走到前台结账时,考验才真正开始。问他是不是会员,他说不是。那一刻,内心是撕裂的:如果我不说,这单就能多赚几十块;如果我主动告诉他,帮他注册,这单收入就少了。那我到底要不要帮他注册呢?因为客人已经吃完了,不是外面还没来吃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你可以来我家吃,能够免费享受会员价之类的。

一念之间,挣扎非常真实。

一开始,我们常常选择沉默。让客人按原价结账,但人走后,我心里并不安宁,反而充满自我质问:你不是说要利益客户吗?为什么机会在眼前却不去做?

直到我真正鼓起勇气,跨出那一步,静下心来对客人说:“请您给一分钟时间,听我介绍一下免费会员,您再决定办不办。”

当客人因为我的介绍而省了钱,由衷地说出“谢谢你们为我省钱”时,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心竟然是喜悦的。那种喜悦,清澈而踏实,远远超过了多收几十块钱带来的满足。

这件事让我反复思考:为什么少收钱反而开心,多收钱反而挣扎?

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从“知道”到“做到”之间,最真实的功夫。当我真正去做了利益他人的事,才尝到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不是概念,不是道理,而是真切的心灵体验。

有时候,人与人的信任、心与心的链接,就在那一念的转变之间。

640 (3).png

未来,何去何从,心中有答案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消费愈发理性,这促使楚小华不断思考:作为餐饮企业,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她思考说:


餐饮是永恒的行业,人总要吃饭。但抛开生存需求,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吃饭?我们究竟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我们存在于市场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说得更直接些,客户凭什么选择我们?

过去,我对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并不清晰。但通过不断学习与体证,我的认知有了提升。我开始追问,大酒店有其宴请的场景价值,快餐店有效率的优势,像我们这样小规模的家常菜馆,纯粹服务周边老百姓,我们存在的独特价值又是什么?

这个国庆节,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这样一家社区小饭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假期的营业情况给了我很大启发:第一轮客人大多是周边的老邻居,他们在12点半前陆续用完餐;而从12点半之后进来的,几乎全是外地游客,或是去公园游玩后、又累又饿的本地家庭。

我联想到自己带孩子出门游玩时,在疲惫饥渴之际,内心最渴望的不过是一口可口的热饭菜,和一个不用担心被宰的安心去处。

我开始有意识地与客人们交流,询问他们来自哪里。当听到“深圳”“上海”“山东”,甚至“重庆”“四川”的回答,并得知他们是特意从线上平台找到我们这家“老店”时,我内心的价值感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我突然明白,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在人们最需要温暖和信赖的时刻,提供一个安心的落脚处。

过去,我总觉得“企业愿景”“价值观”这些词很空泛,开店不过是为了挣钱。但这一次,我是用“心”真正体证到了。我也由此深刻理解了阳明心学的精髓——万物皆由心造。餐厅还是那家餐厅,三年前的我也是我,但当我内心的认知改变了,我所看到的世界就全然不同了。不是世界变了,而是看世界的那颗心,变了。

有一对从深圳来的闺蜜,住在我们店附近。她们白天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山陵,晚上特意来我们店吃饭。聊天时,她们对我说:“我们这一天下来,就指望晚上在你家吃这一顿好的了。”

这句话当时让我心头一热,但更深的触动发生在她们离开那天。两人拖着行李箱专门过来,不舍地说:“明天就回深圳了,中午必须在你们家再吃最后一顿。”

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了。这种被客人珍视、被当作旅途中心灵依靠的感觉,让我的心被填得满满的。

不仅如此,过年期间我们也照常营业。许多老客提前一个月就来订位,第一句话总是问:“你们家过年开不开?开了就赶紧帮我订上,不然就没了!”

从外地游客的“旅途慰藉”,到本地居民的“团圆饭桌”,我清晰地看到: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成为那个“被需要”的存在。当客人在重要的时刻、疲惫的时刻,能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并因为我们而感到安心和满足,这份无可替代的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价值。

640 (2).jpeg




结 语


心定,万事可成

楚小华说今年国庆期间,我们实现了20%的增长,这更印证了我们的韧性。当周边的合作门店生意普遍承压时,我们依然能忙到下午一点半,这已足够令人欣慰。

若要问我们如今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它不在于任何营销套路,而在于我内心的“定”。

我不再慌乱,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干。面对以往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活动,我现在格外淡定。我坚信,只要“做好自己”,将我们的产品、服务和通过短视频传递的真诚,稳稳地对外呈现,就是最好的路径。这份“定海神针”般的底气,是我最大的信心来源。

过去,我很容易被外界的动向和朋友的焦虑所影响,觉得他们的慌乱是对的。但现在,我不仅能自己稳住,还能告诉他们“不要病急乱投医”。

我深知,我们的企业能生存这么多年,必然有其内在的生命力与擅长点。在困境中,最可怕的就是盲目跟风、复制他人,最终丢失了自己最核心的东西,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正是这种觉醒让我意识到,战略,就是找到并坚守自己的路径。过去我认为“战略”二字与我无关,但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没有自己的战略方向,在风浪中就会无比危险。真正的战略,始于一颗安定不乱的心。


十五年的餐饮路,两年的阳明心学学习,让楚小华从追求利润的经营者,成长为传递温暖的餐饮人。

霜降虽寒,但人心可暖。这位餐饮女企业家的故事,或许能给同样负重前行的中小微企业经营者一个启示:在心上用功,每位经营者都能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针”。

润泽园官方--海报 (2).jpg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