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与柔之间,找到管理的中道

  2025-11-06

最近,一位企业接班的二代提出了她的困惑:

“我已经在家族企业工作了八年,我们的产品很好,但是我发现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大量的浪费——人力的、生产的、流程的等等。

我的母亲一直坚持‘家人文化’,用爱去管理员工。但几年过去了,我并没有看到这种方式带来的真正成效。

很多员工依然效率低、执行力弱,很多部门我也很难真正融入进去,这让我感到非常心累。

我开始思考,企业是不是已经到了必须推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时候?建立清晰的流程和考核体系,用制度来管人,而不是继续靠‘人管人’是不是会更好?

她的这段话,引起了在场不少二代的共鸣。

当二代接班人和父母的经营理念产生冲突,理性与人情、制度与温度,到底该如何抉择?

image.png

本质上经营企业既要有温暖的人情关怀,同时也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二代”接班人,很多从小接受的就是西式的管理教育。那是一套讲究逻辑、数据、制度和标准化的体系,讲究效率和流程。

我们也理所当然地相信:只要把这套体系搬进企业,就能解决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

但真的落实到了企业里,事情却没那么简单。

有一家企业曾经引入国外顾问团队,试图用一整套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ERP系统来彻底“重塑”内部流程。高层非常重视,砸下重金,希望借此提升效率、减少浪费。

可结果却事与愿违:中层管理者抵触情绪强烈,基层员工操作混乱,系统运行屡屡失败。

看似先进的管理制度,为什么在现实中难以推进?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出在——这套制度和它落地的土壤并不匹配。

在中国,尤其是传统企业中,很多流程并不是靠制度推着走,而是靠人情、经验和团队间的默契维系。

一旦把所有环节都“系统化”“标准化”,看起来更专业了,实际上却令许多员工失去了空间与安全感,反而容易引发混乱与不满。

这场改革最终不了了之,企业损失不小,内部氛围也更加紧张。

所以,制度当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文化土壤,忽视了背后的人性,单靠“阳刚之道”的制度推行,容易加剧内部冲突,损耗组织信任。

image.png

以刚刚这位接班人为例,如果将时间拉回到八年前,或许可以将这段时光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回到企业,从零开始了解全链条运作。

最初的两年,先回到企业,认识并学习企业怎么运转、产品如何制造、供应链如何协同运转等等。从一线做起,通过亲身参与,真正理解企业的运行逻辑和组织生态。

第二阶段:走出企业,接受市场的锤炼。

用两年时间走出企业,可以选择进入大公司,也可以自己创业。在这一阶段,可以尽情运用所学的制度、流程、考核,在市场的风雨中验证这些管理工具的优劣。

离开父母的庇护后,会遇到挫折和风雨,也会撞南墙,但正是在跌跌撞撞的过程中,才能逐渐体会到父母创业的艰辛,以及创业者的初心。

第三阶段:重新认识父母和企业。

经历了外部磨炼,再次回到自己的企业,眼中所看到的,不再只是“父母管理不对”,而是能发现父母经营企业中,隐藏在日常细节背后,被时间验证过的“心法”与“用人哲学”,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接住父母的一些真传。

第四阶段:再次出发,重做一遍。

最后的两年,是一次全新的创业。可以召集一批年轻的90后、00后做一个全新的产品,或者将原来的产品重新做一遍,开一家新的公司。

在新平台上大胆实践融合了“刚”与“柔”的管理哲学:既建立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又传承父辈的人文关怀;既发挥“阳”的效率优势,又保留“阴”的情感智慧。

几年后,让市场来决定,现在的公司和原来的企业谁更有生命力。谁的公司大,谁就把另外一家并购过来。

这样经过8年的时间,会对自己有一个系统化的锤炼和思考。就会明白经营企业绝不仅仅是制度管理,一定要有人文关怀,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实践-离开-反思-再实践”的历练中,能更透彻地体悟到,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父母的“柔”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组织韧性的来源;制度的“刚”不是万能的解药,而是需要与文化适配的工具。

当我们能够将“刚”与“柔”圆融地结合在一起时,才能更好地经营企业。

078dd4106feee1db3548ed4a9cf91b53.jpg
结束标志.jpg
·END·


欢迎将您的收获·方法·问题分享至评论区
本文作者会仔细查看,与您一起剖析企业难题
4ddff9872bc296df25e3e92dbd14f51f.png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