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耗严重”到“上下同欲”——一家制造企业的“共创突围”

  2025-09-09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近几年都面临同样的局面——市场艰难、团队内耗。闵淑荣的企业,也曾深陷其中。

image.png

“那时候,团队内部怨声载道,内耗太严重了。别谈未来发展方向了,当下的路我都看不清。”

闵淑荣回忆起2022年之前的企业状况,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沉重。作为一家数控机床制造企业的掌舵人,她面对的是订单不足、部门间互相指责、员工看不到希望的多重困境。

生产部门抱怨销售部门拿不回订单,销售部门辩解说:“老客户都没有生意,都要关门了,他们的机床都要卖到二手市场去了。”没有订单,生产部门经常放假。虽然工资照发,员工可以到外边临时找活干,但对企业始终有一份忧心。

这并非个例,而是许多企业的缩影。市场环境艰难,内部矛盾频发,管理者的信念与员工的现实感受之间,隔着一道鸿沟

image.png

就在企业陷入困境之时,转机悄然出现。2022年,闵淑荣开始接触阳明心学的学习,并在不久后遇到了「战略领导力」课程。“我一看,这正是我需要的领导力,我就报上了。”此后,她每两个月一期复训,从未间断。

“以前做企业,就是误打误撞,茫茫荡荡,也可能暗合道妙做对了一些事情,但是也不知道对在哪里,做不对的呢,也不知道不对在哪里。”学习之前的迷茫,她如今记忆犹新。

随着学习的深入,她的领导力在逐渐提升,对事情和问题看得越来越透彻,使命感越来越强。“原来是自己不明白,我自己都看不清楚,那团队就更不明白了。”她认识到做企业节奏与方向的重要性:“这条路上真不能太着急,路径清晰了之后,心里不怕慢了。”

更重要的是,她对管理的认知发生了突破。

闵淑荣曾在管理上信心不足,因为她认为自己“不专业”。从创业开始,缺人就去找人,缺资源就去拉资源。对技术、生产、销售,她常常不敢过多干预:“不专业,就没办法去管理别人。外人也觉得你不专业,你领导得了这群大老爷们吗?”

但学习后,她体会到:管理的本质不是亲力亲为,而是开发潜能。“我不一定专业,但专业不一定就能把事情干成。我的角色,是要把他们的宝藏给开发出来。”

这个认知的转变,让她走上了“带着员工干活”到“带动员工成长”的道路。

厚朴鲁商

,赞8

image.png

怎样开发团队的潜能呢?

闵淑荣笑着说:“那就是带团队参加「领导力共创会」。”

2024年,闵淑荣决定把“共创”的理念带进企业。第一次推行时,她笑言自己用了各种方法把高管们拉进课堂。

生产厂长冯厂长就是当时被“拉”进来的成员之一。他坦言:“我当时抱着好奇心去的,因为我不知道共创会是什么。闵总让我去,我还犹豫了一下。但我又想,去了再说。”其实,大多数成员心态和他一样,将信将疑。

然而,当共创真正发生时,效果却远超预期。

第一次使命共创会上,财务总经理提出:“我立志,以后要建设家庭幸福型企业。”这句话让闵淑荣心头一震——这正是她从创业之初就怀揣的朴素愿望。

第二次共创时,冯厂长还有车间主任都说:“我们的使命是做好机床,一定得做好机床。”这句话让闵淑荣开心不已。因为这正与她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制造值得中国骄傲的机床”。

两次共创的结果,最终汇聚成企业的使命:制造中国好机床,建设家庭幸福型企业

制造中国好机床,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这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每个人心中的家国信念。原来,每个员工心里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至于“建设家庭幸福型企业”,二十多年来并肩奋斗的团队早已把企业当成家园,也希望在这里收获家的温暖。看到这两点从心底被共鸣出来,闵淑荣既欣慰,也为团队骄傲。

从那以后,企业使命,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共识。闵淑荣感慨,“因为这是我心中有的,也是员工期待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image.png

有了使命共识,企业内部的氛围逐渐改变。闵淑荣把“共创”落地到具体的管理实践中。

过去企业长期“单件定制”,生产周期长,效率难提升。2023年开始,她引进精益管理老师,希望解决问题。但团队很排斥:“学精益生产有用吗?这是大企业干的,小企业没必要。”结果,精益生产老师说东,团队往西,很对抗。因为大家心里不相信这能帮到企业。

随着共创深入,团队逐渐转变思维:“所有来到我们身边的,都是助缘。”大家开始愿意尝试,一步步突破瓶颈。

如何转变的呢?

冯厂长深有体会:“参加完共创会后,我们变了一个想法。你看,所有的企业做大做强,都是从起点开始,经历许多风雨才能做大的。它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大的,也是从小企业做起来的。那我们需要这个经历,也需要一点点地去辅导。

“前段时间,在和精益生产老师共创如何改善工作的时候,使用上了数据表格。通过数据呈现工作在什么水平,哪里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很清楚,很有抓手。”

共创这个工具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也帮着团队解决具体管理问题。

技术部长赵工说:“现在只要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都去共创。大家共同思考后发言,没有谁比谁高一等,很平等,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他举了个典型例子。一位电气工程师因参数设置错误,导致客户报废了一批零件,损失数万元。按照以往惯例,这位工程师必然是要被通报批评甚至处罚。但这次公司没有单独批评。闵总在会议上说:“如果通过这个事情能提升认知,那这个钱花得值。”

听完闵总的分享,大家心里都很受触动。赵工又带团队做“复盘共创”:“这类事情如何从根儿上解决?”大家意识到“这是整个系统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出一份力,不是某一个人的错”。于是,大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让责任人独自承担。

“如果只是指责,他的自尊心肯定受伤,甚至还会犯重复错误。但我们互帮互助时,团队凝聚力更强了。”赵工说。

image.png

在「领导力共创会」上,企业都会制定“百日奋战图”。目的就是借助团队士气,用100天时间,打赢一场胜仗。

今年7月,闵淑荣企业的第三个“百日奋战”启动,主题是“百分之百按期交付”。与以往不同的是,大家选择从“因”上下功夫,不是单纯靠压任务,完成目标。闵淑荣提出一个看似抽象却关键的问题:我们如何践行真诚?

品保部把每天发现的问题暴露在白板上,突然有一天发现8个问题,其中有5个都是一家供应商的问题,闵淑荣立即邀请了供应商一起参与共创,心中围绕真诚的第一个层面——“老实不说谎”展开,实事求是不逃避,敞开心扉直面挑战,进行了深度沟通交流,得到了供应商的高度重视,建立了更宽厚的信任。

过去,销售部为了拿下客户,常常答应不切实际的交期:客户要20天交货,明知无法完成,硬着头皮也接单。结果生产完不成,交付延误,销售和生产相互抱怨,矛盾升级。

而在百日奋战中,大家选择了“实事求是”。现在销售接单时,合同上同时注明客户要求与生产可实现的时间。这样一来,销售与生产不再对立,而是一起面对客户,一起解决问题。

对于特殊机型,企业也建立了专门的共创机制。过去出了状况互相埋怨,现在指定负责人牵头,把技术、采购、生产等部门拉到一起逐一攻克。问题不再是推诿的理由,而是共同成长的机会。

生产部门还建立了每日15-20分钟的“下班前复盘”,梳理当天卡点,提出需要支持的地方,确保沟通不堵塞。同时,每周一次跨部门复盘,把问题带到运营办公室,由高管与一线共同解决。

结果显而易见。7月15日启动百日奋战以来,仅40多天,交付准时率就从上半年的30%-40%,提升到了90%左右。虽然8月订单量不算集中,但整体效率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image.png

经过几轮共创会的学习与实践,团队的变化肉眼可见。

闵淑荣深有感触:“以前安排的工作,他们听不懂,也不理解,还容易对抗。现在通过共创,他们想的比我还周全。我想到七分,他们能做到九分大家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工作落地自然更顺畅。”

“团队共创,大家激扬了我。在共创过程中,大家平等发言,体现出彼此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大家的智慧不断激发我的智慧,提升我的认知。所以我心里很感恩大家。”

赵工说:“共创让大家不再封闭,每个人都愿意表达自己。只要氛围出来了,问题就好解决了。”

作为第三次百日奋战负责人的冯厂长,也很喜欢共创:“以前安排工作只是自己的想法,让团队照做就可以了。学完共创会后,有问题我就想和大家一块儿商量,一起去解决。听到每个人的发言,真是超乎我的认知和想象,有的想法比我想的还要好。”

即便如此,闵淑荣依然保持清醒:“团队共创,这一步确实不容易,慢就慢点吧,别太着急。”

其实,早在创业初期,闵淑荣就意识到:人的问题是企业的根本问题。“但凡用钱解决问题,都不算大问题。真正难的,是如何开发人的潜力。”

如今,从订单不足、内耗严重,到上下同欲、共谋发展,闵淑荣和她的企业通过领导力共创实现了蜕变。

她常说的一句话,也成了企业的真实写照:慢就是快,认知提升是根本

董事长和团队认知的边界,就是企业的边界。认知提升,团队潜力才能被更多开发,企业才能有更大发展。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这家企业的探索给出了一个珍贵的样本:唯有人心聚合,唯有激发大我,企业才可能走向真正的突破。领导力共创,不只是管理工具,更是唤醒人心的通道。

企业背景:山东建哈昱阳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团队130人,6000万。


道即领导力

,赞170

领导力共创会 | 27号班 激活团队潜能,上下充分同频

7天无理由

¥10000


润泽园教育诚品




结束标志.jpg
·END·
欢迎将您的收获·方法·问题分享至评论区
本文作者会仔细查看,与您一起剖析企业难题
image.png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