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不能停在墙上

  2025-09-08

很多企业都有一段漂亮的使命宣言。

挂在大堂墙上的字很大,写在年报首页的字体很醒目:要改变世界,要做百年企业,要服务顾客。

可往往过了几天,员工就记不住了。顾客更是无感。

使命,若只是写在纸上的口号,就会飘浮在半空,既无力量,也无温度。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使命,一定是具体的,是能在细节里被感知到的。


image.png

耐克的那句Just Do It”,几乎人人都听过。它很短,也很简单。但真正让它有力量的,并不是广告里的那几个字,而是耐克把它做成了具象的体验。

20世纪80年代,耐克正陷入困境市场份额连连下滑。正是在那时,他们提出了Just Do It”。

起初,它只是广告语。但耐克没有停在纸面,而是不断去赋予它真实的场景。

他们让乔丹穿上那双球鞋,从自由线飞跃的瞬间,口号成了腾空一跃的具象。

他们拍下普通人跑步、滑板、跳舞的样子,把这句话从“精英的标语”,变成“每个人都能说出口的宣言”。

后来,这句话甚至延伸到女性、少数群体、街头青年——只要你愿意开始,你就是其中一员。

于是,顾客买到的不仅是一双鞋,而是一种信念:我也可以。

Just Do It”具体化为一个个行动场景,让人穿上鞋就想迈出那一步。

image.png
image.png

如果说耐克的使命是“鼓励行动”,那海底捞的使命,就是“让顾客感受到被照顾”。

在餐饮行业里,“服务好顾客”几乎是每家企业都会喊的口号。但海底捞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把这句话拆成了无数细小的动作。

你走进海底捞,等位时会有人送上瓜子、饮料,甚至美甲服务;进到店里,店员会帮你把外套小心放好,还会贴心地送上眼镜布、发圈;如果是生日,他们会给你准备小惊喜......

这些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让“顾客第一”不再是抽象的,而是顾客能亲身感受到的温度。

海底捞的使命体现在每一次递上餐具、每一句“慢用”里。

使命变成细节,细节让顾客记住。

image.png

在润泽园,有位董事长在走访一家餐厅时,他刚一落座,就感觉椅子虽然柔软,但与餐桌并不匹配,双手放上去有些“架胳膊”。经理解释说,椅子和桌子不是一套购置的。他立刻指出:“椅子高度低了,加个垫脚就能解决。”一句提醒,让对方恍然大悟——原来顾客的不舒适,往往来自最容易忽视的细节。

他还随手拿起桌上的烟灰缸,放进一片橙叶,再附上一张写着“有心有一切”的小纸条。一个普通烟灰缸,瞬间有了温度。这样的设计,他的门店坚持了十几年,无论顾客是否抽烟,都会因为这个小心意而记住餐厅。

对他而言,使命并不是喊口号,而是“让顾客坐得舒心、吃得开心,并愿意再来”。这份使命落实到细节:椅子高度的调整、烟灰缸的小景致,甚至团队间的互换体验——让前厅服务员走进后厨,让厨师到前台服务。只有亲身体验过彼此的辛苦,前后厨的抱怨才会变成理解,合作才会更默契。

这位董事长的秘诀,是把“服务顾客”的宏大使命,浓缩成一句简单的话:“我能为你做点儿什么?”不管是前台接待还是后厨员工,只要心里装着这句话,眼里就能发现无数可以优化的细节。正是这种将使命拆解为具体行动的能力,让他的企业在疫情中不仅活了下来,还逆势增长。

image.png

结 语


使命如果停留在墙上,是空的。

耐克让“Just Do It”变成每个人都能迈出的一步;海底捞把“顾客第一”化作无数细节……

这些使命并没有高深的解释,却能被顾客、员工真切地感受到。

使命只有具体化,才会拥有温度与力量。

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体验,一种选择,一种行动。

当人们切实感受到它存在的那一刻,使命才真正活了。


结束标志.jpg
·END·

欢迎将您的收获·方法·问题分享至评论区
本文作者会仔细查看,与您一起剖析企业难题
image.png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