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天花板,就是董事长的天花板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许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突然停滞不前?为什么明明制定了完美的战略,落地时却总是困难重重?
在与数千位企业董事长的深度交流中,我们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很多企业的问题,表面看是市场、是竞争、是人才,追根溯源,却常常是董事长本人出了“战略空档”。
有一位制造业的董事长,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企业做到上亿规模,但近几年,他越来越感觉到疲惫:
他每天都在一线救火,什么事都要亲自抓;
企业管理层表面听话,实则缺乏独立性;
他想转型,却发现自己被绑在旧有模式里,迈不出关键一步。
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我以为企业的问题在于战略,其实最大的瓶颈,是我自己。”
这并不是孤例。
许多董事长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都会陷入类似困境:
企业需要转型,但自己对未来的角色没有设计;
企业要传承,但个人与家族、与财富的关系没有想清楚;
企业想突破,但董事长的精力、认知和格局没有同步升级。
换句话说,企业的天花板,其实就是董事长的天花板。
在商界,企业经营者习惯讨论企业战略:行业布局、竞争优势、管理架构……这些当然重要。但往往被忽略的是:企业战略能走多远,取决于董事长的个人战略。
如果董事长还沉迷于“事必躬亲”,企业就很难走向系统化。
如果董事长没有跳出“老板即企业”的身份错位,就很难给企业找到长远未来。
如果董事长只看行业风口,却没有为自己的人生阶段做布局,那么即便企业跑得再快,也可能因为他个人的停滞而戛然而止。
总的来说:个人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底层操作系统。没有这个系统,再完美的企业战略,都难以落地。
简单来说,个人战略就是董事长对自己未来的认知、定位和选择。它帮助董事长回答三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是谁?
——清晰认识自己当下的角色,避免陷入“企业=我”的认知陷阱。
我要去哪里?
——明确个人未来的方向感,而不是被企业的轨迹绑架。
我如何走?
——在家庭、事业、财富、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长期可持续。
当企业制定战略的时候,董事长希望能看到问题本质,以正确方式,用最小资源,得最大价值;其实个人战略的制定也是如此。
比如:
对于初创期企业家,个人战略要解决“如何不被企业绑架”。
对于成长期企业家,个人战略要解决“如何从能人模式过渡到系统模式”。
对于传承期企业家,个人战略要解决“如何处理接班人、财富与企业未来的关系”。
不同阶段的问题不同,但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有董事长先看清自己人生的本质,企业战略才有可能顺利落地。
人生本质如何看清?
我们可以换个表达:你的人生什么才最重要?
人生理想才是最重要的。而人生理想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不甘,或对未来的心有宏愿,必须是心底里出来的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能量,才能让人突破现有的工作生活模式,搭建起个人战略。
很多董事长会问:
“我每天都忙到脚打后脑勺,哪里还有时间想什么个人战略?”
但事实是:正因为太忙,才更需要个人战略。
忙而无序,忙而无解,忙而无果,本质上都是缺乏战略的表现。
有一位食品行业的董事长,企业做到几十亿规模,但他依然习惯亲自过问所有细节。
新产品要上线,他要拍板;生产流程出现问题,他要插手;销售团队的方案出问题,他也要逐条修改。
久而久之,企业高管养成了“习惯性依赖”。他们只等着老板拍板,而不是自己承担责任。
企业规模越大,他越累,甚至身体出现问题;他越累,企业越难以独立运转。
这就是典型的“个人战略缺位”导致的困境。
当他真正去梳理自己的个人战略后,才发现自己应该从“主角”转向“导演”。
角色一旦转换,权力下放,抓大放小,他的时间和精力被释放出来,企业的管理层也真正开始承担责任。
企业困境,瞬间被破解。
很多人说,企业的成功靠行业风口、靠人才、靠资金。 但在我们看来,企业能否穿越周期,最关键的是董事长有没有清晰的个人战略。 没有个人战略,企业战略就会像空中楼阁; 没有个人战略,企业发展就会被卡在董事长的盲点; 没有个人战略,企业再辉煌,也可能在传承时一夜坍塌。 所以,对于董事长来说,最大的投资,不是投在市场、投在设备、投在人脉,而是投在自己身上。 企业的天花板,就是董事长的天花板。而打破天花板的钥匙,正是“个人战略”。 个人战略这门课,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帮董事长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清晰框架: 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董事长、父亲、母亲、丈夫、社会人,不再单一化。 为自己设定阶段目标:十年后,你是继续做管理者,还是成为投资人、布道者? 在企业战略之外,搭建属于自己的“人生战略图”。 最终,董事长会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个人战略全景图。 4.0战略 第一期|未来型企业 7天无理由 已售58 ¥2800 润泽园教育诚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个人战略」个人战略,才是董事长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