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新总在边界外? | 企业家问答
文章指出在面对各种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时,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借鉴阳明心学与《道德经》的智慧,强调了相信自身无尽潜能的重要性、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回到行为作用之因上解决问题,并冲破偏见与错误认知的束缚。这些启示帮助个人在成长和事业发展中实现创新和突破。
无论是经营事业,还是经营家庭、教育子女,我们都会面对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难题,要解决它们,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突破固有思维的边界,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如何打开思维的边界?
最近,一位企业家同仁,为我们分享了他从阳明心学与《道德经》中找到的答案。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 相信心中有无尽宝藏
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生活也不完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过往经历以及周围环境的局限与束缚。但这并不是我们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理由。
公元1508年,37岁的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句话给了我重大的启示。
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无尽潜能,心中拥有无尽宝藏。
只要相信并体证了这一点,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可以坚定信心。因为只要开启了自己心中的宝藏,个人的格局境界就可以有几十倍乃至于更大的提升,我们自己的能量智慧也可以随之提升,只要沿着这样正确的路径去行走,每个人一定都可以突破自己。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 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
当遇到困境,若总是归咎于时运或他人,便只会在泥潭里打转,永远无法找到解开困局的答案。
阳明先生在龙场困顿之际,常常思索“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如果圣人处于我现在的境地,他会怎么做呢?正是这样的思考方式,让阳明先生决心效仿文王、孔子,推演《周易》,处困养静,最终得悟大道,实现了对圣人之心的实证。
也许此刻的我们还无法触摸到圣人之心,但仍可仿效阳明先生,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寻求自我突破,打开人生局面的路径。
“反者道之动”
—— 回到行为作用之因上解决问题
《道德经》第40章,讲到“反者道之动”,向我们揭示了做人做事底层的逻辑:有怎样的行为作用,就有怎样的反作用。
“反者”,有往返和相反两层意思:
第一是往返:寒来暑往,阴阳消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是道在万物孕化过程中的自然体现。正所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第二是相反:高下相倾,前后相随,难易相成,有什么样的作用力,就有什么样的反作用力,这是天地万物都遵循的规律。
每一次起心动念都会化作我们的语言、行为,最终决定事的成败。
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解决问题。当我们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若只在事情本身上去思考,很难有大的突破。
正如孟子所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只有不断向内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问题的原点,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福自我求,不假外物。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冲破偏见与错误知见的樊笼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11章
三十根辐条汇聚于一个车毂,正因为有车毂的中空,才有了车的用。以水和土烧制了陶器,正因为有陶器当中的中空,才有陶器的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因为有了房屋的中空,才有了房屋的使用。
老子通过三个例子,指出了你我思维当中一个常见的误区,那就是常常只能看见“有之为利”,却忽视了“无之为用”。
万事万物都是由有无的对立统一所构成,有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有之所以为利,是依赖于无之用而产生的,如果只看到了有,忽视了无,那我们在做事或思考时往往会适得其反。
正如本文开头那个游戏,我们很容易看到九个点所构成的有形边界,这就是“有”,而忽视了边界之外广阔的空间,然而问题的答案却正在这里。
无论自身成长,还是引领他人;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发展事业:固执的偏见与错误的认知就像这个边界,蒙蔽着我们的内心,束缚着我们的想象。
人生真正的创新与突破,正是要冲破这偏见与错误知见的樊笼,走进“无”的空间,如此,我们就能打开一片全新的思维天地,迎接人生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可能。
心得:
1,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文章中的游戏表明,将思维局限在一个固定框架内无法解决问题,突破这个框架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同样,在企业经营中,遇到难题时也需要打破常规,探索新的解决途径。
2,挖掘内在潜能:阳明心学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极大潜力。企业家应相信并发掘自己和团队的潜力,以自信和创新驱动企业成长。
3,提升思维层次:面对困境时,应学习阳明先生的思考方式,从更高层次的视角审视问题,寻求超越常规的解决策略。
4,行为与反作用:《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教导我们,每一个行为都有相应的反作用。企业家在决策时应考虑长远影响,确保行为与目标一致。
5,冲破偏见与错误认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提醒我们,成功常藏于无形之中。在商业决策中,要警惕固有偏见,开放思维,接纳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