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夹缝中,为自己凿出一条生路?

2003年3月13日,三台二手设备在简陋厂房里发出第一声轰鸣,一个60后农村女子,就这样踏上了创业之路。没人会想到,她日后竟成为守护矿工生命的“安全使者”。
赵玉凤的创业历程或许不是标准的成功学,却是一本鲜活的人生战略手册。
从“再也不让人看不起”的执念,到经营困境中的咬牙坚持;从299颗螺丝的较真,到瓦斯治理设备的破局创新。这些看似割裂的片段,暗藏着怎样的战略演进逻辑?她如何把生命痛点转化为使命支点,用生存本能激发战略升级?
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看她如何用纯粹的生存智慧,在时代夹缝中凿出了第一道光……
“我这辈子,一定要靠本事吃饭!”
我从小是跟着姥姥长大的,父母在外地工作,13岁那年才跟着他们搬到平顶山。刚来的时候,同学们觉得我是“土老帽”,那种眼神让我特别难受。初中一毕业,我死活不肯上学了,因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那时候,我来自农村,连一份临时工都难以长久。每当被人以异样的眼光打量,心里总像压了块石头。后来改革开放了,我和母亲在街边支了个裁缝摊,靠一把剪刀、一块案板过日子。18岁那年,我每天踩着缝纫机,心里就一个念头:我这辈子,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再也不让人看不起。
后来我遇到了现在的先生,他是矿工出身,却凭努力考上了职工大学。那时邻里闲言碎语不断,“找个农村姑娘,图什么?”但他对我说:“你像块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
婚后,他成了工程师,不希望我再摆摊,觉得“工程师的妻子做这个不太合适”。但我坚持:“我靠手艺吃饭,不想受穷。”他最终妥协了,但提出一个条件——不接送、不打招呼。后来,他慢慢理解了,甚至开始接我回家。
有一天他问我:“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这辈子,最想当工人!”
1990年,我真的进了液压件厂。厂长问我想干什么,我直接说:“我想看大门,因为孩子才一岁多,没人带。”领导同意了。那一年,我一边看大门一边抄书,后来孩子上了幼儿园,厂里调我去财务科。
老会计说:“不会打算盘,别想干出纳!”我就拼命练,春节都在打。有一天,领导突然让我当销售科长,我吓坏了,那时候觉得“干销售的女人不正经”。僵持了三个月,最后先生劝我:“去吧,实在不行再回来。”
我咬牙接下挑战,全力以赴做到全厂业绩前列。没想到优秀反而招来孤立,加上工厂效益下滑,领导委婉劝我停薪留职:“你能力出众,或许自己干更合适。”办完离职手续那天,我哭了整整三天。原来人对体制的依赖,就像孩子离不开母亲。
1999年,我揣着3000多块钱,挂靠在别人公司干点小买卖,说白了就是拉煤。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以为只要肯吃苦就能赚钱。
直到真正做了生意才明白,当老板,并不是自己说了算。生意场上的无奈,远比想象更多。
2002年,我的小本生意实在撑不下去了。那天我鼓起勇气去找厂长,想回厂里上班。
厂长给我倒了杯茶,认真地说:“玉凤,我了解你。你是个能成事的人。”他举了个例子:“厂里出去的某某,现在办了个大厂子。但我觉得,你比他更有潜力。”
有时候别人对你的信任,比自己还要多。厂长看到的,是连我都没完全看清的“能成事的自己”。
当时我下定决心去实地考察,跑到浙江,看到简陋的小作坊仍在坚持给煤矿供货。我站在车间里想:他们能做成,我这个生在煤矿、长在煤矿的人,为什么不能?
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回家后,我告诉先生:“我想在中原办一个像南方那样的企业,专为煤矿服务。”这次,他特别支持,还陪我跑遍浙江的工厂,共同谋划。
「岁月如歌」
差异化定位的生存之道
2003年3月13日,我创业的第一笔“家当”是三台叮当作响的二手设备——车床、刨床、钻床。可注册公司时却卡了壳,得凑够三个股东。我一没资金二没人脉,到哪儿找合伙人?情急之下,我把父亲和公公都“拉下了水”。就这样,我们仨在注册文件上郑重签下名字,一个“全家总动员”的创业团队就此诞生。
我给公司的定位是“差异化”。别人抢着做大单子,我就做那些批量小、要得急的特殊配件,比如异形螺栓。有时候客户开玩笑:“送这么点货,你连油钱都不够吧?”我笑着回答:“我是来旅游的,顺便送个货。”
有一次要送300个圆方头螺栓,我数了三包,两包各100个,一包99个。我跟仓库保管员实话实说,“这次只做好了299个。”他们都笑了,“这么小的螺丝谁还点数啊?”但我坚持:“你们计划要300个,我回头补一个。”
他们说从来没见过这样做生意的。
由于资金紧张,我做事特别较真。每个月20日前必须开好发票,次月必须回款,否则周转不开。我从不允许返工,诚信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有个供应商比我大30岁,从不赊账,每次都要求现金提货。有次实在周转不开,连2000块钱都拿不出来,我求他:“叔,让我先提货吧,月底前一定还上。”他摇头叹气,低声说:“拉走吧。”
我清楚地记得,30号晚上9点,细雨纷飞,我敲开他家的门还钱。他很惊讶,“玉凤,我真没想到你会来。以后需要货,随时来拉。”
这件事让我更坚信:诚信的路,越走越宽。
创业22年,我从未让供应商上门催账,也从未拖欠过员工工资。实在周转不开时,我会提前打电话说:“这个月真的困难,能不能缓两天?”他们总是说:“不急。”但只要有钱,我第二天一定转过去。
如今,我们的供应商都愿意给四个月的账期,这种信任,是我靠诚信一点点积累的。
从配件商到安全专家
2007年,一位煤矿客户跟我诉苦:“国内外都没有‘瓦斯治理专用钻机’治理瓦斯,发现瓦斯超限就只能封闭工作面。”他愁眉不展,“一个矿封两个工作面,下一步,工人的工资怎么发出来呢?”
他声音里透着无奈。那一刻,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要不我们联合创新做个新设备?”
他笑了:“你个小女子还想创新?”
但我很认真:“我有设备、有团队,你出点子我来投资。成了,你有设备用,工人有工资发;不成,损失全算我的。”
我之所以这么坚持做安全装备,是因为我太了解煤矿事故带来的痛苦。我父亲是矿工、弟弟也是矿工。我曾亲眼见过多次煤矿事故的惨痛场景。曾经一年里,我接连经历了多次矿难。最让我后怕的一次,是我弟弟刚升井不到一小时,他所在的矿就发生了瓦斯爆炸。那天,亲朋好友都赶到我家打听情况。虽然弟弟侥幸躲过一劫,但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在我小时候,煤矿事故几乎隔三岔五就会发生。如今国家加大安全投入,科研和管理水平都提高了。但安全生产不能靠运气,必须靠责任、自律和专用的瓦斯治理装备——这就是我投身这个行业的初衷。
2008年,我们的首款煤矿专用钻机问世,立刻在业内引起了轰动。这台设备能在综采工作面打出20米深的超前孔,解决了困扰煤矿多年的技术难题。
煤业集团总工程师激动地对我说:“玉凤啊,过去没有你们的钻机,煤采不出来;现在用了你们的设备,煤多到拉都拉不完!”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有了这设备,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创新是民营企业的尊严!
现在我们的钻机已经覆盖全国17个省的564家煤矿。2011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有人嘲笑我:“你一个下岗职工还想报高新?”但我坚信:“国家像老父亲,企业像国家的孩子。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向国家政策靠拢,与祖国同频共振。”
今天的铁福来,正以自动化、信息化钻机的研发,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
2023年,铁福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数字化转型,通过低代码平台,推动全员数字化参与,90%员工成为开发者,自主搭建线上流程,形成自下而上的数字化建设模式。该转型案例成功入选“2024中国信通院铸基计划优秀案例”。
铁福来装备制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玉凤
“最对不起的,是生我养我的人”
创业路上跌跌撞撞后,我才发现,最对不起的,竟是生我养我的人。
2019年,我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自我反省。
通过学习,才意识到,自己给父母的钱,无法买回那些错过的时光。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思绪万千。这些年,我拼命证明自己,事业上,我做得还不错;但家庭关系却没有经营好,始终不知道怎么与亲人相处。
13岁那年,父母把我和姥姥从农村接到平顶山生活。从那时起,我和父母之间像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常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陌生感。我一直觉得父母不爱我。那时,我以为,孝顺就是挣钱给他们花,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直到我的心渐渐敞开,变得柔软,我才真正读懂父母给我的精神财富。
在学习中反省时,那些被尘封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小时候,母亲带着我在街边支起裁缝摊,北方的冬天寒冷刺骨,母亲的手冻得通红,却从不言累。她总说:“干活要实在,给人做衣服针脚要密实。”那时不懂,如今才明白,这就是母亲教给我的做人道理——你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腰杆才能挺得直。
我父亲是平煤集团建矿第一批工人。他工作特别要强,虽未受过教育,却凭实干精神,从普通工人奋斗成为基层书记。我小时候常听见他讲,“战高温,夺高产,过年过节产量要翻番”。矿上抢生产任务时,他曾经连续四天三夜在井下工作。我至今记得他升井时的样子:浑身煤灰,只有眼白和牙齿是白的。父亲是那种宁可把自己累趴下,也要把活儿干漂亮的人。
母亲教会了我“自力更生的骨气”,父亲让我明白了“说到做到的担当”。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正是想起父母在艰难中坚持的身影,我才咬牙继续前行。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做企业不仅要传承技术,更要传承这种精神力量。
对父母的认知改变了,我在行动上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一个拥抱开始。
那天,我陪母亲散步时,突然停下脚步,看着她渐渐苍老的背影,我意识到——这些年的“成功”,已经换不回父母逝去的青春。
有些遗憾永远无法弥补,但改变永远不晚。
现在,每周陪父母买菜、散步,已成了我最珍惜的时光。听他们絮叨家长里短时,我会把手机调成静音,这是我在反省中找到的改变方向。
成功可以等待,但亲情经不起拖延。在事业的路上,我们最该带上的,是对家人的那份牵挂。
在事业的打拼中,最珍贵的传承,不仅是看得见的技术,更是看不见的精神品格。
如今,在企业管理上,我也开始交棒给下一代,学着“做儿女的靠山”——既能包容优点,也能包容不足。
回首那些与经典相伴的岁月,每当我遇到烦心事时,脑海中就会浮现经典的智慧。例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本来平坦宽阔,但人们总喜欢走狭窄捷径;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偶尔懈怠时,我会想到《道德经》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的志向是成为“厚德载物”的君子。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首先得忠诚可靠,内心纯净,而不是徒有虚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就更好的自己。
结语:
从裁缝摊到安全设备研发,这位企业家的战略可总结为:
1. 将起点转化为支点——用奋斗改写人生轨迹
2. 在缝隙中找生机——专注别人忽视的小单
3. 用诚信换信任——宁愿牺牲利润,也不破坏承诺
4. 为痛点找解方——瓦斯设备源于矿工安危
5. 以学习破瓶颈——从技术到管理的持续进化
这些战略支点,都来自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什么让你夜不能寐?你能解决什么?
真正的战略,源自将切身之痛转化为持续行动。就像她研发安全装备,既非跟风,也不为名利,而是为了让更多矿工平安升井。
你的战略支点,或许就藏在那个既让你揪心,又有解决方案的领域。现在,是时候往前迈出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