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管仲的识人用人术,看古代“大国CEO”的管理之道

  2025-03-24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管仲一生经历充满传奇。他扶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在政治、经济、行政、军事、外交等方面实行了诸多改革。

如果将一个国家视作一家企业,管仲作为齐国的CEO无疑是成功的。

他的雄才大略,使当时的齐国国富兵强,也助力齐桓公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威震一方的霸主。

但齐桓公称霸背后的功臣不单是管仲一人,而是管仲用他独特的识人用人术替齐桓公打造的团队。

从2000多年前星星点点的记载中,我们梳理了管仲的几条重要识人用人术。

image.png

据《东周列国传》,约公元前681年,管仲带队伍出征宋国,路过峱(náo)山,遇见一位名叫宁戚的山野农夫。

此人一边敲击牛角一边唱歌。管仲察觉此人非同寻常,便询问他所学的知识,结果他对答如流。

管仲了解这种士人的困苦以及他们的抱负,因为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管仲年轻时穷困潦倒,为了生活,他经过商、参过军、做过下层小吏,甚至曾经做过“城阳狗盗”。

因此,管仲感叹:“豪杰辱于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

在他看来,有才能的人往往在困境中得不到机会,如果没有人发现并提拔他们,他们的才华就无法显现出来。

不久,在管仲的推荐下,齐桓公拜宁戚为齐国大夫。

管仲还曾向齐桓公表示,高楼的建成不能依靠一根木材,宽阔的大海不是依靠一条河流的汇入。齐国要想成就霸业,需广纳人才。

因此,他希望齐桓公能重用隰朋、宁越(即宁戚)、王子成父、宾须无、东郭牙,并根据此五人的能力和擅长,推荐了外交礼仪、农业经济、军事战争、司法诉讼和诤言进谏等国之重岗。

“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

垦草菜,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越,请立为大司田;

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立为大司马;

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

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

如同一个国家,一家企业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一定要有人才。人才如何来、如何用?管仲的做法告诉管理者:

1. 要重视人才的发掘

“冰山模型”指出:越是“冰山之上”,越便于识别、易于改变;越是“冰山之下”,越不易被发现。

人的能力特点是如此,发掘人才也是如此——高端人才往往隐藏在“冰山之下”。

如何挖掘“冰山之下”的人才,如何精准识别候选人“冰山下”的素质,是每位管理者的必修课。

2. 不能嫉妒人才

管理者要意识到,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团队拿结果。

因此,管理者不要和下属比技能。体现管理者价值的不是技能,而是对人才的管理能力。

3. 合理配置人才

对于人才,管理者需“因才施用,人尽其能”

这是一种以个体能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源配置理念,旨在通过精准识别与合理配置人才,实现个人潜力最大化与组织效能最优化的双重目标。

image.png

公元前645年,在相位近40年后,管仲因病去世。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前去探望,并希望他能举荐一位相国。

到底谁能为相,管仲没有直接说。于是,齐桓公就一个一个说出自己心目中的人选。

他最先推荐了易牙、竖刁、卫开方,这三人看似爱齐桓公胜于爱自己。

易牙烹制自己的孩子给齐桓公吃;坚刁为了进宫照顾齐桓公主动自宫;卫开方是卫国的太子,而为了照顾齐桓公放弃做诸侯王的机会。

而管仲的结论是:不爱自己孩子的人,不爱自己身体的人,和放弃大富贵机会的人,一定心狠手辣,他们是在隐忍以得到更大的好处。

这给企业管理者的启示是:不能光听好话,光看表面。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过:“允许异见,就是最好的战略储备。”

但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却没有这种雅量和格局,只喜欢别人顺着自己,和自己不同调的声音一律排斥,甚至打压。

最后,大家要么沉默,要么只挑领导想听的话说,形成没人敢讲真话的可怕局面。

有些管理者也容易落入“表面”的陷阱,即总是只通过表象看待事物,不知道该怎么通过洞见,总结归纳众多表象之中的根本原因。

如何才能“洞见”一个人?

老话说:“观人如观马,四相皆显真”。意思是,要想看清一个人,可以从面相(相貌)、音相(声音)、气相(精气神)、礼相(行为举止)等方面综合判断。

image.png

在“病榻论相”时,齐桓公心中三个最理想的人选都被管仲无情地否决后,又提出了一个人选:鲍叔牙。

鲍叔牙是管仲的知己好友,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历史上有“管鲍之交”的美谈。

《东周列国志》记载:鲍叔牙早年和管仲一起经商,管仲所得比鲍叔牙总是多一倍,随从人员对此愤愤不平。但鲍叔牙解释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贫,自己自愿让利给他。

二人后来一同参军。管仲每次打仗总是躲在后面,退兵时又总是跑到阵前。因此,很多人笑其怯战。鲍叔牙又解释说,管仲不是怕死,而是家中有老母需要供养。

管仲经商失败后变得更加穷困,做官后又屡次遭遇免职。鲍叔牙则对此表示,人的一生中,有时会遇到机遇,有时则不会遇到机遇。如果管仲遇到合适的时机,必定能牢牢抓住机遇,百无一失。‌

因此,管仲发出了一句著名的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矣。”

后来,他们被齐僖公聘为两位儿子的师傅。管仲辅佐齐僖公的二儿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齐僖公的小儿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

公子小白上位后,鲍叔牙向其举荐管仲为相。

然而,当齐桓公提及让鲍叔牙接替自己时,管仲却明确表示鲍叔牙不可以为相:

“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者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管仲对鲍叔牙的评价“善恶过于分明”,在当代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缺乏江湖感”。

江湖是什么?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人情世故,就有江湖规矩,就有江湖险恶,就讲江湖地位。”

中国是人情社会,在中国懂“江湖”,重要的就是要懂人情世故,对人之常情有一定理解和尊重,行事合乎人情。

反之,不懂人情世故就入不了特定人际交往圈,就没有特殊的人脉关系,就没有人在关键时刻、逆境之中帮你一把,拉你一把,有时甚至做不成生意。

江湖感是领导力的核心。它不仅是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掌控。

有江湖感的领导者,懂得如何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驾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抓主要矛盾,借助各方力量建立统一战线。

果不其然,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称相。鲍叔牙说称相可以,但是必须辞去易牙、竖刁、卫开方三人。

齐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时间过后,齐桓公又把易牙、竖刁、卫开方召回来。不久,鲍叔牙因此抑郁而终。

最后,齐桓公被易牙、竖刁、卫开方等奸臣控制而落得饥饿而死的悲惨结局,齐国霸业也走向了衰落。

回到当下,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业绩与利润的简单叠加,更多的是对每个团队成员的重新审视与有力激励。

淘汰人渣、激活人员、培养人手、重用人才,让团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在这场职场的生死局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是每位企业管理者都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动图.gif

·END·

欢迎将您的收获·方法·问题分享至评论区
本文作者会仔细查看,与您一起剖析企业难题

image.png

尾页广告.jpg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