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阳明先生的弟子也遭遇免职……他会怎么做?

  2024-11-17

  嘉靖五年,阳明先生回复弟子南元善的来信,赞赏其在被免职后依然专注于求学问道,不念及个人荣辱得失。阳明先生指出,忧愁悲苦源于良知被遮蔽,如慕富贵、忧贫贱等心念。他强调,修身在于正心,摆脱痛苦需恢复良知本体。南元善面对挫折的从容态度,成为后世求学榜样。


1-1.jpg


  嘉靖五年(1526年),阳明先生五十五岁。这年四月,阳明先生回复弟子南元善,写下了《答南元善》一文。南元善是阳明先生重要弟子之一,他生于陕西渭南,曾任绍兴郡守。他在任职期间修缮稽山书院,翻刻《传习录》,但因得罪朝臣而被免职归乡。

  被免职后,南元善去信阳明先生。作为阳明先生的弟子,面对如此挫折,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心情?而对于经历了这番挫折的弟子,阳明先生又给出了怎样的教诲与勉励呢?


  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

  阳明先生看到南元善的来信,字里行间都是在向自己求学,全然不提被免之事,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于身外,此等心境,只有真想求道之人才能拥有。在表达了对弟子的赞叹之后,阳明先生又描述了另外一种心境:


  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

  许多人在遭遇重大挫折之后,会选择向外寻求让自己获得解脱的方法,寄情山水或技艺,以此排遣愁思,看上去是在发愤追求某种精进,实则只是沉陷于自己的嗜好之中。这些外在方式,总有一天会被当事人所厌倦,最后只剩忧愁悲苦。

  为什么会陷于如此地步呢?因为不知道忧愁悲苦的真正来源,所以也找不到解决的路径。选择外求,其实是搁置问题,并没有超越问题,病根依然种在心上,在外兜兜转转好几圈,最终还是要去面对。


  盖吾良知之体……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

  阳明先生随后又写到,良知本乐,人的内心原本是没有忧愁悲苦的,忧愁悲苦是因为良知被遮蔽。被什么遮蔽呢?被慕富贵、忧贫贱之心,被得丧、爱憎之心,就像一位同仁所分享的:她在年少时经历了一件特别令她痛苦的事,这让她几十年都感到自己活在阴影中。

  但在学习阳明心学后,她开始明白:这个世上,没有人、没有事可以染污自己的心。无论经受怎样的诽谤、打击、伤害,你的心始终由你自己保守。摆脱痛苦的根本方式,是在心上掸除错误认知和过度欲望,恢复良知本体,自能乐得自在。

  正如《大学》所言: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心不正,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生。

  有的人,生命犹如沉重的枷锁,往往被无尽的烦恼痛苦乃至煎熬绝望所笼罩,无法解脱;有的人,生命的阳光虽会带来短暂的幸福,但大多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难以体验人生的美妙;有的人,总是以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和工作,享受与人为善的乐趣,内心深处感到生命是那么美好,真诚地感谢命运,感恩所有。

  南元善在遭遇罢免职务这样的重大挫折之后,仍能从容不迫、依道而行,五百年前为阳明先生所赞,五百年后依然是世人求学榜样,可谓成就穿越时空之成功——对标先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一种人呢?


  《答南元善》的原文:

  别去忽逾三月,居尝思念,辄与诸生私相慨叹。计归程之所及,此时当到家久矣。太夫人康强,贵眷无恙,渭南风景,当与柴桑无异,而元善之识见兴趣,则又有出于元亮之上者矣。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高抗通脱之士,捐富贵,轻利害,弃爵录,决然长往而不顾者,亦皆有之。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悲苦随之而作。

  自得已乎?夫惟有道之士,真有以见其良知之昭明灵觉,圆融洞澈,廓然与太虚而同体。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良知之体,本自聪明睿知,本自宽裕温柔,本自发强刚毅,本自斋庄中正、文理密察,本自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盖吾之耳而非良知,则不能以听矣,又何有于聪?目而非良知,则不能以视矣,又何有于明?心而非良知,则不能以思与觉矣,又何有于睿知?然则,又何有于宽裕温柔乎?又何有于发强刚毅乎?又何有于斋庄中正、文理密察乎?又何有于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乎?

  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故凡有道之士,其于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而取舍爱憎也,若洗目中之尘而拔耳中之楔。其于富贵、贫贱、得丧、爱憎之相值,若飘风浮霭之往来变化于太虚,而太虚之体,固常廓然其无碍也。元善今日之所造,其殆庶几于是矣乎!是岂有待于物以相胜,而去彼取此?激昂于一时之意气者所能强,而声音笑貌以为之乎?元善自爱!元善自爱!


  心得:

  1,坚守初心,不忘使命:南元善在遭遇重大挫折后,依然坚守求学之道,不提个人荣辱得失。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始终坚守企业的初心和使命,不为短期利益所动摇。

  2,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文章中提到,许多人在遭遇挫折后会选择逃避或沉溺于嗜好之中,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企业家应学会正视挫折,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寻求解决之道。

  3,培养内在的力量:阳明先生强调良知本乐,人的内心原本没有忧愁悲苦。企业家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力量,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使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

  4,修身正心:正如《大学》所言,心不正则生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企业家应注重修身正心,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5,感恩与珍惜:南元善在遭遇挫折后仍能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命运和所有的经历。企业家也应学会感恩,珍惜每一次的经历和机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成长的宝贵财富。

  6,成为他人的榜样:南元善的行为成为了后世求学的榜样。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对员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企业家应努力成为员工的榜样,引领他们共同成长。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