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阳明:“事上磨炼”的本质是“时”上磨炼

  2024-11-17

  阳明心学强调“事上磨炼”,认为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社交,都是在修炼内心。人的念头随时随地产生,需时刻觉察并改正错误认知、去除过度欲望。阳明先生提出“八颗心”作为参照,建议通过慎独、寡言、不二过等方法在起心动念处磨炼己心,以达到提高心性的目的。人生处处皆是修炼,需以更高层面的心为心,才能解锁成长。


1-1.jpg


  “事上磨练”是阳明心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阳明先生的弟子周道通曾就此向阳明先生请教:

  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人在事情多、特别忙的时候,难免会精神不足,此时强行磨砺此心,算不算事上磨练呢?阳明先生对此的回答是:

  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

  在阳明先生看来,事事都是一件事(致良知),无论你在学习还是工作,不管你在社交还是与家人打交道,都是在磨炼己心。如果将修心与做事分开看待,那就违背事上磨炼的本意了。

  事上磨炼并不是说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磨炼己心,其实,人生时时刻刻都是修炼——因为人的念头是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的。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在起心动念处改正错误认知、去除过度欲望,这才是事上磨炼的本质。

  所以,若想提高心性,就需要以更高层面的心为心,如此才能跳出自己的固有认知,突破桎梏,解锁成长。

  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说》中提到的“八颗心”,怠心、忽心、躁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非常直观的参照对象,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功夫小练习:

  当你听到领导表扬你身边同事时,当你看到同事比你活干得更好时,你的起心动念是什么?不妨拿出纸笔记下你的真实感受,正确地看待自己,真诚地面对自己,才能以诚待人。

  看看写下的感受里,有没有一丝妒忌呢?有没有一些忿忿不平甚至想要找机会“拆台”呢?如果没有“知耻而后勇”并及时扫除“八颗心”,而是顺着习性让它们污染了内心,那很可能马上就会收到相应的“副作用”:开始郁闷、烦恼、痛苦……

  对于如何更好地“时”上磨炼,这里想特别分享三点:


  1 · 慎独

  “慎独”并不是指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而是指一个人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只有自己才知道。《大学》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说的就是求道之人时刻战战兢兢,像有十只眼看着自己、十只手指着自己,“戒慎恐惧”,不敢有一丝不好的举动和念头。


  2 · 寡言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常常听到有人自嘲:我这句话没过脑子。也许有的话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但这些话却是一个人起心动念和格局境界的体现。提升觉察力,当谎言、抱怨来到嘴边时,要及时扫除“八颗心”,如此自然可以管住嘴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尤其是不要传他人之过。


  3 · 不二过

  对自己要有高要求。孰能无过,重在改之。一念改过,即得本心。敢于真正反省,不自欺欺人,是为大勇者。不要用借口来遮掩自己的过错,这样相当于“过上加过”,更加染污了内心。

  在起心动念处去人欲、存天理,看似悄然无声、风平浪静、默默无闻,却是最能体会到“磨”字的真意。时时磨炼己心,处处皆是事上磨炼。


  《示弟立志说》原文


  示弟立志说 乙亥(1515年)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

  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

  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

  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

  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故凡一毫私欲之萌,只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听一毫客气之动,只责此志不立,即客气便消除。

  或怠心生,责此志,即不怠;忽心生,责此志,即不忽;躁心生,责此志,即不躁;妒心生,责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责此志,即不忿;贪心生,责此志,即不贪;傲心生,责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责此志,即不吝。

  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故责志之功,其于去人欲,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阳一出,而魍魉潜消也。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

  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 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言之非妄也。


  心得:

  1,事上磨炼:阳明心学强调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社交,都是在修炼内心。作为企业家或董事长,应认识到每一次的工作挑战和人际交往都是提升自我、修炼内心的好机会。通过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提高自己的心性。

  2,觉察与改正:人的念头随时随地产生,需要时刻觉察并改正错误认知、去除过度欲望。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也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决策和管理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

  3,慎独、寡言、不二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家或董事长在起心动念处磨炼己心。慎独意味着要时刻保持警惕,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原则;寡言则是提醒他们要谨慎言行,避免因言语不慎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不二过则是要求他们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以更高层面的心为心:要想提高心性,就需要以更高层面的心为心。这意味着企业家或董事长要有更高的格局和境界,能够跳出自己的固有认知,突破桎梏,解锁成长。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5,八颗心的参照对象:阳明先生提到的“八颗心”是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非常直观的参照对象。作为企业家或董事长,可以时常对照这八颗心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及时发现并扫除那些可能影响自己判断和决策的负面情绪和欲望。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