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价”,不是价格减半,而是认知翻倍
这两年,不少企业董事长都有一种感受:疫情结束了,但行业的春天远未到来。
“生意难做,价格难谈,客户太狠。”成了无数企业家的共同心声。
在行业的“严冬”中,有的人选择硬抗,有的人选择退出,也有人——在“半价思维”中,看见了新的春天。
在河北有一家从事汽车模具及配件生产加工的制造企业,董事长赵总坦言,从未遇到过如此艰难的时刻。
“客户把价格压得很低,接单基本没有盈利,但仍有同行,甚至低于成本价接单。”面对这种局面,赵总说:“没有利润,不想接单。可是,想到自己的员工,很多都是跟随自己十多年的兄弟,如果不接单,那连一份工资都没有,他们很难生存。”
直到润泽园教育的老师给他两个字:“议价”和“溢价”——既要学会谈判(议),也要学会溢出(溢)。即把产品没有必要的功能去掉,在满足客户质量需求的同时,把成本降低,压缩场内可以再压缩的成本。
这就是赵总“半价思维”的起点。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方法虽好,但赵总一开始却做不出来,仍陷在纠结中。直到他深刻反省一个问题:你到底为什么经营企业?是什么障碍了你?
他想起了18岁刚工作时,父亲说的一句话:“要想被人伺候,就得先伺候别人。”
这句话陪伴他二十多年,也束缚了他二十多年——他发现,自己早已陷入“以利为中心”的思维惯性里。它让自己始终把利益和得失放在第一位。
当他意识到——“‘伺候’好别人,其实就是建设自己的橐龠场”,那一刻,真正的转折开始了。
既然最低价格中标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就只能顺应市场,反求诸己。他突然明白了,真正的“伺候别人”, 不是委屈求全,而是让自己成为别人离不开的人。
赵总开始将“‘伺候’好别人,其实就是建设自己的橐龠场”落地成经营动作,他带着团队做了两件事。
对内:压成本,提效能 调整计薪机制,从“个人计件”变成“团队绩效+个人激励”,并承诺新老制度同时执行,按更有利于员工的方式结算。不管哪种方式,都是按员工最高收入结算,员工的积极性重新被点燃。 仅仅20多天,平均每单的制作工期提前了3-5天,成本降低了10%-12%。 对外:公开议价,主动降价 他把供应商召集起来,将客户订单及价格全部公开。看到赵总的诚意,下游供应商纷纷表示愿意配合,并将自己的优势产品压价到最低。 再次开标时,他们接到了大量订单,既给了客户超出期待的价格,又保证了下游一年的订单。客户惊喜,下游稳定,合作反而更紧密。
“现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高,虽然订单的利润降低了,但是业务量增加了,客户对我们也是特别信任。”赵总分享道。
降价不是退让,而是企业团队能力的一场内外兼修。
“半价思维”,不是价格减半,而是心量加倍。
它让企业从“我要赢”走向“我们共赢”; 从算账思维,走向系统思维; 从被动内卷,走向主动创造。
对客户——半价让利,换来长期信任;
对员工——半价私利,换来共同成长;
对自己——半价执念,换来一阳来复。
赵总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特别能体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句话,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倒闭是必然;以利益客户和员工为目的,企业盈利就是顺便的事。”
行业的寒冬,不是结束,而是提升认知的春天。
10月10日,润泽公开课第21期,将带你走进“半价思维”的底层逻辑——如何在最冷的时刻,播下春天的种子。 冬天不只是困局,也可能是转机。 觉醒的企业,正在用“半价思维”,走出内卷,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