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思维,从何而来?

电影《教父》中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句话道破了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异——认知能力。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这种能瞬间洞穿表象、直抵核心的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本质思维”。
那么,这种珍贵的本质思维从何而来?又该如何修炼?
500多年前,阳明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通达本质的路径。
年轻时的阳明先生曾对着竹子连“格”七天七夜,试图从外部事物中穷究真理,结果一无所获,还大病一场。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向外求理,此路不通。
那通达真理的大道在哪里可求得?
转机发生在他人生最困顿的贵州龙场。在排除了所有外在的荣辱得失甚至生死之念后,他豁然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一悟,石破天惊。
阳明先生悟得的正是:一切宇宙真理、万物本质,都不在心外,而完全内在于我们的本心之中。心如一面明镜,本来就能映照万物之理。之所以看不清,是因为镜面上落满了灰尘(私欲、成见等)。
因此,他提出“致良知”。而本质思维就是不断擦亮心镜,让我们本有的、能知是知非的“良知”显现出来,自然就能洞见本质。
本质思维,从阳明心学来看,不是一种思维技巧,而是一种"明心见性"的修行功夫。
通达本质,源于高质量的功夫。
如何来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是一家房产租售企业,作为销售人员,我们都想赢得客户信任,取得好的销售成果。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得到客户信任?有的人却得不到?
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可以回到自己的心上,去观照自己的心念模式。
比如,同样是卖手机。为什么公司培训一样,但每个人销售话术对待客人的态度、业绩成果不一样?
答案就藏在起心动念里。
有的人会想:“先把钱赚了,完成业绩最重要。”
有的人会想:“我要尽量给客户讲清楚产品,真实不虚瞒,让客户满意。”
还有的人会想:“我要多为客户着想,不让客户吃亏,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因为,没有客户就没有我今天。”
正是这最初的一念之差,导致了后续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事情结果。
第一位销售员,对待客户态度恭敬,但总让人感觉有一份“客气”。如果客户只是来看看,没想买,他的笑容马上就收起来了。
第二位销售员,对待客户有一份真诚,客户喜欢这样实在的销售员。不管买与不买,客户感受到了被尊重。
第三位销售员,会让客户如沐春风。他会发现客户心里的真实需求,给到更适合客户的产品。
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原理启示我们,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因此,我们可以倒着理解,想要赢得客户信任,就需要回到我们的心念上,去看我们的认知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认知处于很低的层面,比如“赚钱最重要”,那么我们就会有相应的心念,进而有相应的行为,最终结果就是难以赢得客户信任。
但是,如果我们的认知是“远见者稳进”,那么我们就会心心念念为客户着想,最终赢得客户信任。
因此,高质量的功夫,就是通过问题,观照心念,找到背后认知。有了这个路径,我们才能够不断升维认知,去通达本质。而这,也是致良知的过程。
如何在实际中修炼?除了进行长期的功夫练习外,一个极其有效的方法是:连续问五次为什么。
这不仅是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致良知”,回归本心的过程。
比如丰田生产系统中的经典案例:机器停机了。
为什么停机?因为保险丝烧了
为什么烧保险丝?因为泵过载
为什么过载?因为泵轴承润滑不足
为什么润滑不足?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
为什么吸不上油?因为泵入口被金属屑堵塞
连问五个为什么,最终发现本质问题不是简单地修理机器,而是在润滑泵加装过滤网。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为什么”都在引导我们超越表象,深入一层。同时,这也是在叩问我们的内心:我是否被表象迷惑?是否满足于肤浅的解释?是否愿意直面问题的根本?
每一次追问,都是对心镜的一次擦拭。
如果,我们每天选择一个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为什么”练习,那么就会逐渐具备本质思考的兴趣和能力。并通过高质量的功夫练习,彻底通达本质。
本质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一场向内探索、打磨心性的终身修行。 它要求我们:在每一件事上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克除那些不中正的私欲,让本心的良知充分显现。当我们能持续地这样做,心镜自然会越来越明亮,遇事自然能直抵本质。 正如阳明先生所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真正的本质思维,来源于高质量的心性功夫。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场修行中,擦亮心镜,看透本质,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修炼本质思维,是一场终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