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人,总有好运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起工作中的琐事,却发现她的言语三句离不开抱怨:不是埋怨领导不公,就是嫌弃同事不靠谱。
我忍不住好奇:为什么她总是怨气冲天?
她说:“工作都这么糟心了,为什么不能抱怨两句呢?”
我笑了笑回答:“不抱怨的人,往往更有好运。”
为什么人总爱抱怨?
其实,不止这位朋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习惯性抱怨。
遇到不顺心的事,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数落别人。
一位企业家曾分享过他的观察:“员工为什么爱抱怨?因为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认知行事。当制度和政策偏离他们的认知,就会引起不满。”
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活着的,也愿意遵循自己的认知去处事。一旦现实与认知发生冲突,内心感到刺痛,怨气自然就冒了出来。
可明知抱怨无益,为什么人们还是习惯性抱怨?
大概正如那位朋友所说,面对一堆“糟心事”,抱怨似乎是最容易的出口。
不得不承认,抱怨有时能带来一种“释放感”。当一个人吐槽时,好像把心里的不快抛了出来,短暂舒缓了内耗。
但问题在于:越是习惯抱怨的人,生活反而越不如意。因为他们始终在寻找情绪的出口,却很少用心寻找问题的出路。
古人有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正能量的人,总会远离负能量的圈子。而一个总爱抱怨的人,往往只会吸引同样爱抱怨的人聚在身边。这样的氛围,不是彼此鼓励,而是相互泄气。
长此以往,一个人被裹挟在抱怨的环境中,眼中看到的只有问题,心里感受到的只有不满。自然,很难体验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妙。
如何走出习惯性抱怨?
抱怨的根源在于心,而解决之道也要从心出发。这里有三条建议,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
第一,破解一个认知——理所应当。
“主宰这个世界的是规律,不是你我。”生活不会按照我们的预想去运行。
古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现实中,收获往往是延时的。就像一个人需要吃五个馒头才能吃饱,并不是前四个馒头没有意义,而是要等到第五个,才能显现出全部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学着降低预期,接纳不如意。相信只要努力了,终有一日会见证回报的到来。
第二,打造一个认知——好事多磨。
相信任何一件好事的发生,都需要一波三折。
曾采访过一位知名企业家,在同行们对经济环境抱怨时,她却始终气定神闲。她的秘诀是:把每件事都当作难事去做,把每一年都当成最难的一年。如此,反而练就了充足的底气,去应对各种挑战。
“愚公移山”的精神告诉我们,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抱怨不前。相信“好事多磨”,用耐心和笃定去完成每一步,怨气自然会少很多。
第三,提升认知水平——学着站在更高层面看问题。
有人说:“世界就像一幅刺绣,从下看是一团乱麻,从上看却是花团锦簇。”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安排未必合乎我们的期待,但在更高的层面,或许正有另一种深意。
如果总是困在自己的视角里,就会满眼都是问题;而当我们站得更高时,才能看清全局的美妙与秩序。
抱怨源于狭隘,而豁达来自于更高的认知。
不抱怨的人,并不是生活更顺遂,而是他们懂得如何与不如意相处。
当你把心安放在积极的方向,把脚踏在坚实的道路上,你会发现——好事,正在发生。好运,其实一直在等着你。
心得:
一、抱怨的本质,是认知与现实的错位
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爱抱怨的核心在于“现实与认知发生了冲突”。我们内心有一套关于世界“应该如何”的预设剧本,当现实上演的剧情偏离剧本时,内心的“刺痛感”便以抱怨的形式宣泄出来。这让我意识到,抱怨表面上是在指责外界,实则源于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和僵化。正如阳明心学所言“知行合一”,我们总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去行动和判断,一旦固守己见,便会觉得全世界都在与自己作对。
二、抱怨的代价,是困在负能量的“信息茧房”
文章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抱怨带来的“释放感”是短暂且具有欺骗性的。更可怕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习惯性抱怨会将自己拖入一个充满负能量的漩涡和“抱怨共同体”中。在这个圈子里,人们互相倾倒情绪垃圾,彼此强化“世界很糟”的信念,从而彻底堵死了“解决问题”的出路。长此以往,人的视野会变得狭隘,只会看到问题而发现不了机遇,最终与好运和幸福背道而驰。
三、停止抱怨的三大心法:重塑认知,方能改变世界
文章提供的三个建议,并非简单的技巧,而是从根源上重塑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心法。
破解“理所应当”,拥抱客观规律。 这是学会谦卑的第一步。世界不会围绕任何一个人的意志运转。降低不切实际的预期,理解“一分耕耘”到“一分收获”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差和过程差,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接纳暂时的“不如意”,从而把精力从抱怨转向持续努力。
打造“好事多磨”的信念,化阻力为动力。 这是培养逆商(抗挫折能力)的关键。将困难视为成功的必经之路而非倒霉的证明,心态会从“为什么是我?”转变为“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此,便能气定神闲地把每一次挑战都当作练就强大内心的机会。
提升认知层级,从“乱麻”中看见“锦绣”。 这是实现格局跃升的路径。当我们困于当下,满眼都是琐碎的烦恼;唯有拔高视角,才能洞见事情的全貌和长远意义。这要求我们跳出个人得失的狭隘框架,以更宏观、更积极的维度去解读生活中的安排,许多怨气便会自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