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看善用,让每段缘分都来成就你

  2025-08-21

“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 这或许是每位游子心底最深的共鸣。无论身处何方,离开故土,踏上远行,每个人都不禁怀念那片温暖的港湾,那份安宁的家园。

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我们心底最朴素的期盼——渴望在身边的人身上感受到温暖与善意。然而,理想中的“君子之国”往往只存在于幻想里。现实中的我们,周围的世界总有让人难以言表的失落与不如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看是客观的,但真正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些“缘分”。

这一份缘分,可以“善看善用”,也可以“恶看恶用”。如果从恶处看,似乎处处都有人心的伤害与束缚;但如果从善处看,每一份关系都是一种温暖的支持与助力。

微信图片_2025-08-21_090945_066.jpg


不逃,才是“不着”

曾有一位朋友,产假结束后心情极度低落。她告诉我,做了母亲之后,才意识到与丈夫、婆婆相处的种种难题。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竟成了她们争执的导火线。

现实是,最亲近的代际沟通、夫妻关系,往往是最大消耗和伤害的来源。很多人在这些情感和责任交织的网中疲惫挣扎,甚至感到无处可逃。

一些人试图通过“看破红尘”来获得内心的平静,认为只要不再执着,甚至保持一定的距离,便可逃离这些烦恼,获得所谓的“豁达”与“清净”。这种逃避看似是一条捷径,然而,阳明先生却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逃离”其实是一种更深的执着。

他说:“……怕父子累,就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就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就逃了夫妇。这些都因为把父子、君臣、夫妇的‘相’看得太重,才要逃避。若有父子,就以仁相待;有君臣,就以义相对;有夫妇,就以别相处。何必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妇的形式?”

其实,刻意逃避关系中的问题,看似洒脱,但本质上是因为“执着”——认为这些关系本身是负担。就如《孟子》所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当亲人犯错,却选择无动于衷,看似是不再执着,实则是在疏远关系。

真正的“不着相”,并非躲避或逃避,而是在面对关系时,能够全心投入,并从中汲取力量。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修炼与成长的机会。在这些关系中,我们修身齐家,培养忠孝、仁义、礼节,才能在摩擦中找到内心真正的平和。

如果你今天依然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疲惫与困扰,或许你正陷入“恶看恶用”的思维模式,不如试着转换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关系。

微信图片_2025-08-21_090951_487.jpg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我们学会“善看善用”,就能发现,每一段缘分,都是自我提升的契机。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许多人害怕与心性不佳的人为伍,担心自己的心灵品质会受到污染。

然而,《大学》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只有小人害怕君子,哪有君子畏惧小人!若你心中有足够的坦荡与自信,便无需害怕他人的不善,相反,你能将这些不善视作磨砺自己的契机。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北宋大儒邵雍曾解释道,温润的玉石无法由另一块玉石来磨砺,只有用坚硬粗糙的石块,才能去除其表面的粗糙,最终展现出它的光泽。同理,君子只有与小人相处,才能“动心忍性,增益预防”,锻造出更稳定的心灵品质,和更宽容博大的人格。

正如邵雍所言,不完美的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正是磨砺心性的磨刀石。“善看善用”,我们能够在这些挑战中成长,磨砺出更具韧性和智慧的自己。

那么,磨砺什么呢?

第一,处事: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收起自己身上的刺。无论是与上司、同事,还是家人、朋友沟通,都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第二,修德:成为情绪稳定的人,培养耐心、包容等等美德。

第三,悟道: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与社会的规则,提升判断力,趋福避祸。

第四,炼心:以人为石,玉汝于成。在人际大大小小的摩擦中,照见自己的内心,磨炼自己的心性。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正是如此奇妙,善看就是善缘,恶看就是恶缘。

用君子之心要求自己,以宽容与智慧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以人为石,就可以在每一段缘分中,成就自己更加高尚的人格、更加充盈的内心!


更多动态
关闭

快速登录/注册

请输入正确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我同意并愿意遵守《隐私政策》《服务协议》 请认真阅读并勾选
确定要退出当前账号吗?
您可前往设置用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