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从机会主义到战略思维
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应把握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明确企业战略,避免机会主义。面对新机会,需冷静思考是否符合长期战略,集中资源深耕相关领域,而非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明确“不做什么”同样重要,以战略思维引领企业发展,确保持续稳定成长。
段永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般人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领导者需要有敏锐的直觉,善于抓住机会、顺势而为,但是,如果总是靠直觉、抓机会,是很难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
因为直觉不可能每次都对,有时候看起来是机会,冲进去之后才发现是陷阱。
01
一家企业最近几年从地产调整到新的赛道,做全光谱LED灯,凭借单品突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这时候,很多其他优秀的产品找上门来求合作。面对诸多诱惑,到底该何去何从,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心里有些拿不定主意。
正如开篇所述,我们既要把握机会,又要避免陷入泥潭。
该怎么办呢?就是把机会导向变成战略思维。
比方说,今天我们有个A产品做得很好,现在又来一个B产品,条件也很好,我们做还是不做呢?
建议是,不要急着马上拿过来做。
单个B产品或许是个不错的机会,但它很可能会涉及新的行业、新的客户群体。我们要让自己静下心来,花两天时间来思考进入B产品这个新的赛道,是不是符合企业长期的战略。
如果符合,我们也决定要做B产品,就要继续主动去找类似的B1、B2、B3、B4,而不是一会儿又要做C产品,之后又要做D产品。
从A到B到C到D,这叫机会导向;从B到B1、B2、B3、B4,这才是战略思维。
许多经营者都不乏宏大的目标追求和做大企业的野心,但是缺乏战略耐心,往往急于求成,面对诱惑时完全不顾资源和能力局限,只顾着朝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裸奔,走捷径、赚快钱。
每个机会都想抓住的时候,最后每个机会都做不透。领导者如果把握不住企业的成长方向和节奏,往往容易翻船或掉沟里。
过往,有太多许多“机会主义”翻车的案例。
企业一旦有了点利润,就追风口投资影视娱乐,喜欢买房子、买地,看到哪里利润空间大,就往哪里钻。不是说企业不要多元化,但至少要把自己的主业做大,将核心产品做到足够规模,形成一定的产业地位与优势后,再相关多元,这才有价值。否则容易分散资源,到最后什么也干不成。
02
所以,当一个新的产品、新业务找过来,我们要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该不该进入这个赛道。
诚则明,明则诚。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省察我们的初心到底是为了企业更长远更健康地发展,还是为了满足贪名贪利的一己私欲。
去除心上的小我,启用大我的智慧和能量去审视当下的机会是否契合企业的战略部署。
契合的话,那就围绕这个新的B产品去找类似的B1、B2、 B3 和它相关的上下游,集中资源把它作为一个业务单元、一条业务线去做。
只有把它当做战略的一部分时,我们才会足够重视它。业务推进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地支持它,帮助它突破。
假如这个新的机会跟企业的长期战略没多大关系,只是能多赚一些快钱,那我们就要忍痛割爱。
否则,这边机会很好,那边机会看起来也不错,一个个机会都想把握住,反而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团队也疲于奔命,没有多大成就感。
机会导向,基本上最后都是深陷泥潭。
一个企业如果方向不明确,经常投机主义的话,就会犯方向性的错误,错失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不做什么,决定了你能够把什么做好。
所以说,企业家要懂得顺势而为,但不要机会主义,要懂得从机会导向转为战略思维。
心得:
1,战略思维的重要性:企业家需要培养战略思维,而非仅仅依赖直觉和机会导向。面对市场变化和众多机会,必须冷静分析,判断这些机会是否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只有围绕企业战略来筛选和抓住机会,才能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避免机会主义陷阱:机会主义往往导致企业资源分散,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家应该认识到,不是每个机会都值得抓住,必须学会取舍,避免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要集中资源在符合企业战略的核心业务和领域上,做到精耕细作。
3,明确企业定位和方向: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确保所有决策和行动都围绕这个方向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定力,不迷失方向。
4,自我反省和审视:企业家在做出决策前,应该进行深入的自我反省和审视,确保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要克服贪名贪利的私欲,以大局为重,用智慧和能量去审视和把握机会。
5,耐心和专注:企业成功往往需要时间和努力,企业家需要具备战略耐心,不急于求成。要专注于核心领域,深耕细作,形成竞争优势。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多元化,确保企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6,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在追求利润和增长的同时,企业家必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要谨慎评估每个机会的风险和收益,确保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决策。避免因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而陷入困境。
7,持续学习和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家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适应市场变化。要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行动计划。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