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房企到期债务超7000亿元,下一个恒大可能是谁?
房地产企业面临偿债高峰
尽管政策层面的扶持力度加大,房地产企业在2024年依然面临偿债大考。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房企到期的债券规模虽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仍高达7703.1亿元,境内债务成为重头戏。在房地产市场销售滑坡和融资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下,房企的偿债能力普遍受到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企业纷纷采取了成本压缩、投资收缩和债务展期等多元化策略,甚至不乏进行二次展期的企业。尽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稳市措施,试图激活市场销售,行业流动性有望改善,但房企在行动上依然持谨慎态度,偿债高峰虽过,挑战犹存。
偿债高峰期的阴影与成因
追溯历史,房地产企业的偿债高峰可追溯到2021年,当时到期债务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前所未有的1.28万亿元。此后的几年间,尽管规模有所下降,但始终维持在9000亿元以上的高位。这背后,是过去几年房企过度扩张和融资过热的后果。在2010年代末,房企普遍设定激进的销售目标,大手笔拿地,资金需求剧增,同时借助IPO热潮大举借入美元债。这些高成本的融资在之后的年份里成为了房企流动性压力的根源。
政策松绑偿债能力提升
房企偿债能力的提升与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紧密相关。市场销售规模的连续下滑,从2021年的巅峰跌至2023年的11.66万亿元,严重侵蚀了房企的现金流。然而,政策层面的暖风频吹,从2021年下半年的信贷收紧到2022年底的“金融16条”全面支持,再到2024年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建立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都在逐步缓解房企的融资难题。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上企业自身的财务调整,开始显现成效。房企现金短债比虽有所下降,但部分央国企和部分民企的流动性得到了实质改善。
深层次的偿债压力下谨慎前行
在债务压力之下,房企的策略选择显得尤为关键。债务展期成为许多企业的首选,但频繁的展期也反映出深层次的偿债压力。一些财务状况较好的房企,如龙湖、金地,选择主动偿还债务,以此减轻未来的兑付压力。而对于多数房企而言,审慎管理财务、暂停拿地、加速去化和回款、推进降本增效,成为当前的生存之道。房企投资策略趋于精细化,更注重项目的确定性收益,同时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以求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偿债压力与战略转型并行
2024年对房企而言,既是偿债压力的延续,也是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政策扶持与市场调整的双重背景下,房企需更加注重财务稳健性,通过精细化管理与创新业务模式,寻求长远的发展路径。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房企在谨慎中寻找机遇,加快去库存、优化资本结构,同时灵活调整销售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未来,房企的竞争将不再是单纯规模的比拼,而是在财务健康、产品和服务质量、创新能力等多维度上的较量。在谨慎前行中,房企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