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型企业 | 为什么说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
真正的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通过对比传统观点、引用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智慧,论证了这种幸福观的合理性和价值。文章强调,幸福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有方向、有意义的内心安宁,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我、造福社会来实现。
根据体会“心安之乐”,我得出了一个我秉持的幸福观。这个幸福观是我在贵州修文——阳明先生悟道的地方得出的。当时我们在做一个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我们就在解读,到底什么叫幸福?
有一位老师,在介绍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的一个观点,认为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我一直知道这个观点,但我一直不敢苟同,因为我觉得幸福肯定不是快乐,因为快乐来得快、去得快,是短暂的,幸福不是。这里说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到底什么叫“有意义”,每个人的解读不一样。
在点评这位老师分享的观点时,我突然冒出一句话,我觉得在中国人看来,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幸福是心安,这个心安是有意义的、是有方向的、是不断向上向善的。
这个观点,从2019年7月份提出到现在,我一直用这种幸福观来看待幸福教育。这种幸福观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到印证。比如,孔子讲,“修己以安人”,阳明先生说“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最直观的,最贴近的表述出自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明明德”就是不断地向上,就是提升自己的品德、境界和人生的智慧。“向善”就是“亲民”,就是造福社会,利益他人,为什么要“止于至善”?因为“至善”是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追求,不断地向上向善。
那这样的结果怎么样呢?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大学》告诉我们,不断向上向善,就得到了心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该有的,都能够得到。
《易经》里面特别重要的一个表述,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清华的校训。“厚德”,就是向上;“载物”就是向善,“自强不息”当然就是“不断”。那么当一个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会获得幸福,就会心安。
毛主席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前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现在理解了。“天天向上”就是“不断”,向善在哪呢?毛主席说的其实只是前半句,完整的话应该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成为国家的栋梁,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共产党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就是向善吗?
所以,不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都告诉我们要有一种新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就是不断向上向善的。
心得:
1、首先,文章所强调的“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的幸福观,对于企业经营和领导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家和董事长们应该追求一种内在的满足和安宁,而非仅仅关注外在的成功和利润。这种内在的满足和安宁来自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境界和智慧,以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
2、其次,文章提到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也为企业家和董事长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们应该保持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态度,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深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诚实、正直和负责任的行为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此外,文章强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精神,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企业家和董事长们应该以客户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真诚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企业可以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忠诚的客户群体。
4、最后,文章还提醒我们,幸福不是短暂的快乐,而是有方向、有意义的内心安宁。对于企业家和董事长们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利润。他们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愿景,并带领团队朝着这些目标努力前进。同时,他们还应该关注员工的成长和福利,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
责编|凌风 配图|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