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型企业 |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企业
探讨幸福与内心安宁的关系。文章通过引用孔子和阳明先生的观点,说明幸福并非完全依赖于外在条件,而是源自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无论是孔子在困顿或富贵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快乐,还是阳明先生强调的“此心安处,即是乐也”,都体现了幸福与内心状态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宁,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
在古人看来,很少用“幸福”这两个字,通常讲“乐”。人类一直在追求幸福,一直在追求科技发达、追求教育发展、追求更健康、更长寿,但这些,都没有为我们带来长久的幸福。
那么,人类的幸福,路在何方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非常有幸地走入了传统文化,我们先来看一下“万世师表”——孔子。想一想,孔子幸福吗?按照世俗的标准,他挺不幸福的。孔子早年丧父,中年郁郁不得志,经常背井离乡,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在陈绝粮,晚年丧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都离他而去。
但是,孔子到底幸不幸福呢?
有一个学术观点,叫“孔颜之乐”,那么,“孔颜之乐”到底乐在什么地方?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孔子而言,“富且贵如果是不义之财,对我来说,是如浮云。”
孔子乐不乐呢?他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也就是说,即便是生活非常困顿,非常贫苦,他仍然很幸福。其实他也当过大司寇,那个时候可能更幸福,至少是同样的幸福,所以说孔子是,贫亦乐,富亦乐。那么,孔子到底“乐”在什么地方?
后来,我进一步读《论语》发现,其实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表述——“乐在心安”。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心安,举个例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就是不生气。这不就是心安吗?
再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不就是心安吗?孔子说要观察一个人,考察一个员工,考察个对象,怎么考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远远地叫“视”,然后“观”,仔细地观察,然后“察”,特别细致地去察。意思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的形象,在他的弟子看来是这样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的形象特别重要的就是“安”。
关于幸福,一个直接的体悟和直接的表述,是来自于阳明先生。有人问阳明先生:“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阳明先生说,须是大哭一番方乐,不哭便不乐,也就是说,家里有老人去世,我们压抑不住的,一定要哭出来,嚎啕大哭一场,哭完以后心里就快乐了,就痛快了。
所以,古人看来,我们的“乐”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叫做乐,叫做和,发出来了,就乐了。所以,我们的乐,不见得就是欢欢喜喜,可以是痛苦,可以是痛哭,就像我们吃饭,不一定甜的就好,酸甜苦辣都是美味,所以,阳明先生概括说,“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心得:
1、首先,企业经营和领导者的幸福不应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成功和成就。文章通过孔子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顿,只要内心安宁,也能感受到幸福。因此,企业家和董事长们应该学会在忙碌和压力之下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不被外在的起伏所左右。
2、其次,内心的安宁和和谐是企业经营和领导的重要基石。当企业家和董事长们内心安定时,他们更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处理复杂的商业问题,以及应对市场的变化。内心的平和有助于他们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稳定的情绪,从而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3、此外,文章还强调了观察和理解员工内心的重要性。孔子提到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心安于什么事情来了解其真实品质。企业家和董事长们也应该注重员工的内心需求和感受,了解他们的动机和期望,从而建立更加积极和有效的团队合作关系。
4、最后,文章提醒我们,幸福和成功并非总是表现为欢欢喜喜的状态。有时候,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需要经历痛苦和痛哭,但这也是内心成长和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企业家和董事长们应该学会接受并面对挑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更加成熟和坚韧的态度引领企业的发展。
责编|凌风 配图|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