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领导力 | 小鸟止于丘隅,大人止于至善
描绘梦境中的飞翔场景,引出了《诗经》中关于“止于至善”的哲理。接着,以周文王为例,详细阐述了“至善”的五个标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至善并不只是外在的礼节和形式,而是源自内心的诚意和良知。通过诚意地履行这些标杆,我们可以朝向更好的自己努力,实现人生的止于至善。最后指出,至善的孝并非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理解和顺从,需要去除私心杂念,回归纯净的真心。
小时候,总会做飞起来的梦。
梦里,自己轻轻一跃就到了半空中,仿佛一只飞鸟,轻轻拍动双翼,在清风中流转,飞越接天的原野,在日暮霞光下翩然舞动。
青丘十里远,飞鸟三匝绕。绯红的晚霞昭示着旅途的结束,鸟儿鸣叫着呼朋引伴,经过一阵盘旋,落在了葱郁低矮的丘陵上。
岑蔚如斯,虫鸣响亮,这里正是飞鸟心之所向的栖息地。
1
这幅梦一般的场景,正出现在《诗经·小雅·缗蛮》中。
《大学》引用道: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读过《诗经》中这句“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孔子感慨道:
“小鸟都懂得应该在什么地方停下来,人怎么能不如小鸟呢?我们人生的栖止之处,究竟在哪里?”
《大学》开篇首句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小鸟止于丘隅,大人止于至善。
“至善”听起来如此宽泛,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来体会呢?
2
《大学》以周文王为例,列出了“至善”的5个标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结合史料记载,我们一起来学习文王是如何“止于至善”的。
第一:为人君止于仁
文王继位后,一方面在周国内部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同时,也修订了许多法律。
比如,行商取消关税、犯错取消连坐、种田只收九分之一的税等等。因为觉得商纣王炮烙酷刑太过残忍,文王向商纣王献出一块肥沃土地,以此来换取商纣王废除炮烙之刑。
第二:为人臣止于敬
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在文王的治理下,周国已经拥有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但是依旧恭敬地服从于商朝。
即使具备了起兵造反的实力,文王也没有轻易率兵推翻商朝,而是在最大程度上表达了对商王的敬重。
第三:为人子止于孝
《中庸》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一个真正的孝子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文王尽管年幼丧父,但却继承了父辈强大周国的志向。
文王在位几年内不仅开疆扩土,更是赢得民心。他以仁德治天下,为周王朝800年基业打下基础,真正实现了父辈们的志向。
第四:为人父止于慈
众所周知,周武王最终建立起了周朝,而周公制定的周礼影响了后世职官制度和人们日常行为规范。
而周公和武王的父亲,就是文王。文王在潜移默化中的言传身教,将后代都培养成了国之栋梁,可以说这是作为父亲最大的慈爱了。
第五:与国人交止于信
在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周国的边疆处有两个大部落因为一些事闹得不可开交,谁也不服谁。这两家的族长就相约一起到周,请文王评评理。
两个人刚进入周国的领地,还远没有到都城,就看到了当地百姓相互谦让、长幼有序的作风。
他们感到非常惭愧:“我们争来争去的,是人家老百姓都觉得羞耻的事,我们还争什么?再争,就自取其辱了。”于是相互礼让地离开了。
这件事传开后,各部落一有大事就来找文王解决。文王通过对周国的治理,成为了诸侯的楷模,得到了天下人的信任。
3
我们都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渴望朝向文王的方向努力,但是5个方面一起学的话,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至善呢?
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提到:“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诚意到极致,就是止至善了。
其实,仁、敬、孝、慈、信等等的背后,都是一颗不断诚意的心。
阳明先生还曾说:“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所以,至善就在我们的心中,而并非仅指君臣、父子、同事朋友之间遵循的礼节礼数。致得自己良知,纯粹自己真心,才是这一切的源泉。
所以,我们可以在五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去下功夫。比如,从为人子的“孝心”入手。
什么是至善的孝?
常回家看看、常跟父母联系、为父母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等等,做到这些,已经是很好的孝子了。
但是,真正的孝,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
常听老一辈的老人说,“孝顺要走心”“百孝不如一顺”。
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我们心中升起的念头,是不耐烦、甚至有些嫌弃,还是读懂了父母内心的担忧?在面对父母甚至想到父母的时候,心中有多少私心杂念?有多少不当认知?这些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学习心得:
首先,强调的“止于至善”理念,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应始终以追求卓越、实现最佳为目标,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涉及到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创新能力、员工福祉等多个方面,企业家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提到的“至善”的五个标杆——仁、敬、孝、慈、信,也可以转化为企业经营中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例如,“仁”可以体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敬”可以体现为企业对客户的尊重和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孝”可以体现为企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慈”可以体现为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和成长关怀;“信”则体现为企业对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诚信承诺。
此外,还强调了诚意和良知在追求至善过程中的重要性。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应保持一颗纯净的真心,真诚对待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恪守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提到至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某个方面下功夫去实践。这启示企业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行动的力量。企业家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营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经营策略,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责编 | 雨点 配图 | 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