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领导力 | 管好自己的心
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静安定,实现真正的自我主宰。本文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即要明白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并指出至善存在于每个人的良知中,而非外在事物。通过回归内心、观照起心动念,并去除人欲、存天理,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思维,建立以良知为准绳的价值体系,从而实现内心的清静安定和真正的自我主宰。当内心朝向良知的方向时,即使面对繁忙的日程和信息,也能保持问心无愧、安宁平静和充满能量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终日忙忙碌碌,却又感觉收获不大?
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情绪左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
为什么做决策的时候,不能心如止水,常常杂念纷飞,举棋不定?
有句话说,“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世事纷繁,充满诱惑,唯有管好自己的心,令其保持清静安定,才能不被外物所干扰。
1、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清静安定?
中华经典《大学》有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让内心“定”、“静”、“安”,进而能“虑”,然后有所“得”,首先要“知止”,知所当止,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终点。
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知止”?
阳明先生做过这样的解释:
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
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
在阳明先生看来,“知止”,即是“知止于至善”,至善不在外面,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在我们的良知。
如果我们去心外事事物物上求理,这颗心就跑出去了,乱了,不知道该安放在哪儿了。
2、如何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呢?
资讯越发达,信息交互越频繁,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就越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这种碎片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我们会越来越缺乏深度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被算法所裹挟。
那如何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找回真正的自我呢?
阳明先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首先就是要回归内心,回归内心的良知。在每个当下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起心动念就体现了自己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情绪反应习惯等等,这些内在的认知与思维,通常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
具体如何下功夫呢?
阳明先生只送给我们十五个字:“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止于至善”虽然不是要外求,但是也不曾离开事事物物。落到具体的事情上,就是向内,去观照我们的念头。比如,对父母是否孝敬?对朋友是否诚信?这些并不能在父母那里找到“孝”的理,也不能在朋友那里找到诚与信的理,因为这些理本就在我们心中,就是我们的良知。
既然知道至善就在我们心中,那我们不必外求,而坚定地把志向立在达至良知上。朱子说:“知止,则志有定向。”也是强调“止”是人生应当到达的状态,即明确而坚定的人生志向。有这样的志向,心就会“定”“静”“安”,心安神定,就能慎思明辨,处事得宜,最终明理达道、成己成事,收获一颗光明至善之心和幸福圆满的人生,这就是真正的“得”。
当我们向内建立以良知为准绳的价值体系,提升自己的认知与思维,就像拥有了一根定海神针,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怎么办。
有这份定力,才能有一份静气,就像泥沙沉淀下来,浑浊的水就变得清澈;就像众声喧哗的网络突然静音,只能清晰地听到自己良知的声音,问题的本质就会在决策者心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这样,哪怕一整天都排满了日程、塞满了信息,但因为内心始终朝向良知的方向,自然问心无愧,安宁平静,充满能量。
学习心得:
1、首先,企业经营和企业家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时,容易感到忙碌而收获不大。文章提到保持内心清静安定的重要性,这启示企业家要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心态,不被外物所干扰,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
2、其次,文章强调“知止”的概念,即明确自己追求的终点和目标。对企业家而言,这意味着要设定清晰的企业愿景和使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避免盲目追求和随波逐流。通过明确目标和方向,企业家可以更好地制定战略和决策,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3、此外,文章提到要回归内心、观照起心动念,并去除人欲、存天理。这对企业家来说,意味着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以良知为准绳,做出符合道德和伦理的决策。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责任和员工福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最后,文章指出当内心朝向良知的方向时,即使面对繁忙的日程和信息,也能保持问心无愧、安宁平静和充满能量的状态。这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专注,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保持领导力和创造力。
责编 | 凌风 配图 | 容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