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要亲自尝顾客的剩菜?

客人离席,餐桌上的菜还剩大半。
董事长魏勇径直走进包间,在服务员收拾之前,拿起筷子,尝起了顾客的剩菜。
“鱼太小,鳞也没刮干净。”他皱起眉,又夹起牛肉,目光锐利地看向店长:“这不像我们定的那种。”
店长试图解释:“现在别的店都换这款了……”魏勇当场打断:“别人是别人,我们要的是安全和放心。”
在他眼中,顾客的剩菜是最诚实的“意见箱”。哪道菜受欢迎,哪道菜出问题,一清二楚。他随即叫来厨师长,现场复盘。
“只有坐在客户的位置上,才能看清问题的真相。”
一位董事长,为何要亲自尝剩菜?这不是作秀,而是对品质的坚守、对标准的执着,更是一种独特的领导力:身先士卒,直面问题,把顾客体验当作最高准则。
尝剩菜,映照出餐饮人的初心与真诚。下文是魏勇的讲述,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对经营与领导力的思考。
从顾客的剩菜里发现问题,是我管理团队的第一步。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一个老板,为什么要去尝别人吃剩下的东西?
在我们餐饮行业,这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巡台”——客人走后,店长、厨师长必须尝剩菜,看顾客什么没吃完,菜冷了以后口感如何。
只要我在店里,就会亲自巡台。有人觉得不卫生,但我不这么想。我把顾客当成家人,家人吃过的饭菜,我们会嫌弃吗?我尝的不是剩菜,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桌剩菜,就是一面最真实的镜子:烟缸满,是服务不及时;骨碟堆成山,是更换不勤快;菜剩的多,是不合口味——顾客无声的反馈都摆在桌面上。就看你愿不愿意去看。
做餐饮,成本是绕不开的挑战。
比如牛肉,很多同行为控制成本选用冷冻的。但我坚持用当天新鲜宰杀的,成本一斤要高出十几块。
有人劝我:“大家都用冷冻的,你何必为难自己?”
我的回答是:别说贵十几块,就是贵几十块,定了标准就必须执行。顾客吃到嘴里的,必须安全、放心。冷冻牛肉一旦解冻,口感远不如鲜肉;市场上卖的熟牛肉为保鲜加添加剂,而我们现煮的则完全没有这些问题。
豆浆也是如此,很多餐厅用豆浆粉冲调,但我坚持现泡、现磨、现煮,这样我心里才踏实。
这些坚持,我现在都会拍成短视频,公开给顾客看,接受监督。我曾发视频批评厨师长鱼鳞没刮干净,有人担心这会伤员工面子、损品牌形象。但我觉得,自己“揭短”胜过别人“揭丑”。
餐饮没有完美,只有持续改进。我宁愿让顾客看到我们改进的过程,也不愿把问题掩盖起来。
领导力不是护短,而是敢于直面不足,带领团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当“老板”不再只想着自己的面子,而是真心挑起为顾客负责的担子时,他的心就和顾客紧紧贴在了一起。

我始终相信,客户愿意提意见,恰恰说明客户是最爱我们的人。那些沉默的、再也不来的客人,才是我们失去的机会。
前几天巡台,一位客人对我说:“我母亲特别喜欢吃杂面条,咱店里能做吗?”杂面条是用豆面做的,加入芝麻叶、咸菜、豆芽,是很多老一辈的记忆。
我立刻答应:“只要您想吃,我们就能做!明天中午您带父母来,免费尝。”
当晚,我就和厨师长一起研究做法和呈现方式,确保第二天能完美端上桌。结果这道“意外”的新菜一推出,很多客人纷纷点名要尝,大受欢迎。
这件事再次印证:客户是来帮我们的,他们的需求是最真实的指南针。企业能走多远,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听,敢不敢改。
常有人问我:“你把管理理念和标准全都公开怕被同行学去吗?”
我真的不怕。行业好了,大家才能好。一家企业出问题,会连累整个行业;一家企业做好,能带动大家向上。我真心希望餐饮行业能风清气正。
好食材、笨功夫、厚道价、真诚心——这十二个字,是我和团队共同的准则。我们或许还不完美,但必须保持百分百的真诚。我希望当顾客提到我们时,第一反应是:“这家店,值得信任。”
在我看来,领导力归根结底是“大我”与“小我”的抉择。“小我”多了,就容易走捷径、算计眼前;“大我”多了,才能有格局、有气象。
我常提醒自己和团队:世上只有两种人常穿白大褂——医生和厨师。我们做的是“天大的事”,因为“民以食为天”。必须有敬畏之心。
我的餐饮哲学:一个好人和一群好人做一件百姓叫好的事,并把这件事做好。
魏勇董事长的选择,清晰地表明:卓越的领导力,本质上就是一个人格局境界,也是他心的层面的呈现。
餐饮经营,日日皆是油盐酱醋的琐碎。
但正是这些琐碎,积淀出一个品牌的信任厚度。
尝剩菜、用鲜肉、磨豆浆……这些看似“笨”的坚持,背后逻辑从来不是短期算计,而是长期信任的积累。
真正的领导力,根植于一个人内在的真诚与格局,它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地发令,而是弯下腰的勇气,扛起事的担当,和发自内心的爱护。
餐饮的终极竞争力,不在菜单,而在人心。产品背后是人品,是那颗真心,是对顾客的爱。
当顾客能毫不犹豫地说“值得信任”,这既是对领导力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企业和每位成员的最高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