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方法撑不起未来|战略重塑之路

为什么此刻,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谈“战略重塑”?
过去几年,市场环境剧烈变化,许多企业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增长乏力、团队分歧、方法失灵。大家都在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今天的文章,源自江苏华益中亨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郎朗在参加「战略重塑营」后的分享。她在复盘中讲到的困惑、转折与启发,正是当下很多企业共同面对的处境。或许你也能在她的故事里看到自己企业的影子。
过去几年,我越来越清楚:靠以前的方法,很难支撑明天的增长。市场更复杂,客户要求更挑剔,团队与老板之间也常有看不见的裂痕。
于是,我参加了重塑营,心里带着一个简单却沉重的问题:到底该如何让企业不再被业务琐事绑架,找到一条可持续、可落地的路?
回想之前,我以为自己已经有了“战略”。我们曾尝试把业务往“批量定制”方向规划,但现实告诉我,走通这条路需要时间。
我们做的是非标设备,每条生产线几乎都是定制化的。批量定制与非标设备就像两股互相拽扯的力——客户要求多样化,而工厂又渴望高效、可复制。理论上看,这条路逻辑完美:设计标准化、图纸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但真正落地时,现场常常是一片混乱。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问题最尖锐。单量一多,交付就成了我们的梦魇:货架、输送、堆垛机在现场“碰瓷”,零件不齐全、现场不停改造、系统反复调试。客户每天催单、抱怨、质疑,把我们逼成了“灭火队”。有人安慰我说这是“幸福的烦恼”,可面对不断催单的客户和现场混乱的压力,我真切地感到焦虑和无力。
我意识到,如果一直这样救火,企业根本没有未来。
7月,我走进了重塑营。
在重塑营里,老师不断提醒我们回到根本问题: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我们不能再迷恋表面的忙碌,必须找到问题根源。
经过讨论,我终于理清思路:交付问题不是单一环节所致,而是从产品定义整体模块化输出,到把结构件+线路+软件系统组成模块化再发到现场的过程。
一个关键转念,是重新看待“集成商”的角色。过去,我把他们当成“中间人”,挡掉客户的麻烦。现在,我意识到,如果把集成商仅当挡箭牌,客户核心需求没人真正负责。
于是,我决定调整定位——自己做真正的设备供应商,让集成商像经销商,把产品带给更多客户。看似小小转变,却带来巨大不同。我主动承担最棘手环节,把客户的不便当成自己的责任。心态一转,路径随之打开。
我们反复追问:客户最急的痛点是什么,我们要用多久才能解决?
答案很具体——客户最担心零件不到位、交付不稳定、信息混乱、生产效率低。要真正赢回他们的信任,就必须拿出一套能落地的时间表和行动清单。
于是,我们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八个“百日奋战”。第一个百日从7月15日启动,设定了几个关键目标:把零件齐全率提升到98%、把信息系统打通、把车间自动化率提升到30%。说这些目标时,我既紧张又兴奋——毕竟过去我们连齐全率都难保证,现在却必须逼团队去实现。
行动的效果比预期快得多。40多天后,我在每周例会上统计数据,发现零件齐全率竟达到100%,客户的投诉几乎消失。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两个工地的交付达到了“优秀工程”标准。

这些改变,不是因为我指挥得多英明,而是团队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不再是“带着大家做成一件事”,而是借助这件难事成就团队。
我告诉团队:这是为了把年轻人锻造成独当一面的实干派。想到用这件事让他们成长,我都激动得起鸡皮疙瘩。
我们改变工作方式:带团队去现场学习、看别人做得好的地方、讨论标准化如何落地。设计团队不再只挑剔,而是开始先看到别人的优点,并把好实践转化为公司标准。标准化讨论不再停留在纸上,而是变成可执行文件,推动全公司统一行动。
以前我们做复盘,总是紧张兮兮——怕客户挑毛病,怕问题暴露。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因为我们的战略已经清晰: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如何解决客户的实际难题制定具体路径。
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复盘也变得开放起来——我们主动邀请客户一起复盘,让他们看到每一步改进的过程。结果很明显:客户不仅没有走开,反而主动提供资源,有的甚至提出投资改进项目。这说明一个道理:当战略清晰、路径可见时,人的态度会改变,合作伙伴也会更信任你。
更深层的变化是认知。过去,我总是从老板的视角制定目标。现在,我学会把战略融入每个人的工作计划。这样,“同频”不再只是口号,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技术员、项目经理、采购、对接人员,都是能推进“无忧交付”的一环,不必我不停催促。
江苏华益中亨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郎朗
回望这段经历,我对“战略重塑”的理解更深了。它不是画一张战略图,也不是背诵管理工具,而是让战略看得见、衡量得到、推动得了。
曾经以为自己有方向,其实只是忙于应付;走出重塑营后,我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路——不是把焦虑转给别人,而是揽下责任,把难事变成团队成长的机会。
战略重塑,不只是企业流程优化,更是企业家和团队认知升级。只有当战略落到实处,每个人都能看见未来并参与塑造,企业的明天才有希望。
